始料未及

始料未及

来源:阅文

字数:6.94万字

阅读:33143 连载中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968 27 0票 推荐票
小说简介
大明正德十四年。 安陆州兴王府内,已经穿越十二载的朱厚熜还在为父守孝。 此时,他的身份是兴王世子,但是,离他继承大统,成为大明赫赫有名的万寿帝君嘉靖皇帝只剩下不到两年时间。 这一年,离应州大捷方才过去不到两年,鞑靼依旧窥视大明。 这一年,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正德帝借机南巡。 此刻的大明内忧外患,朝廷内部文官集团大势已成,边境之上南倭北虏的阴影挥之不去。 堂兄朱厚照无后,且易溶于水。 看着那充满了无...
免费阅读

  暑热未消秋渐浓,阵雨偶送桂花香。

  大明正德十四年。

  荆楚之地夏秋之交。

  安陆州。

  兴王府。

  这座建构宏伟的王府门前,有两尊神态威猛的雄狮分坐两旁。

  青砖黛瓦,朱漆廊柱,假山水池交杂在一起,在江汉烟雨中洇开一片赭色旧梦。

  一个身着素服的温润少年,正坐在廊下,捧着一卷书看着。

  少年约莫十二三岁年纪。

  那张嫩白如冷玉的面庞上,双眉似两笔淡墨轻扫。

  他薄唇紧抿着,好似刀锋一般凌厉,瘦削的身形裹在素袍里,衣袂翻飞间恍若青鹤踏雪。

  此时。

  只听得有人声在那院中响起。

  “世子殿下通身的气度,着实像是从古画里走出来的一般。“

  少年闻言,抬眼望去。

  却见一人,信步而来。

  那是一个中年男子,约莫四十来岁,亦是身着一身素色衣衫,作文士打扮,摇着羽扇而来。

  看到那中年男子,素服少年喜上眉梢。

  “袁师来的正好。”

  “我有一问,正要寻袁师解惑。”

  中年男子姓袁,名宗皋,字仲德,是大明弘治三年的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弘治七年,随兴王抵安陆府,任王府长史。

  一个多月前,兴王逝世,兴王之子朱厚熜以兴王世子之身,接掌王府大小事务,仍奉袁宗皋为长史。

  袁总皋走到廊下,与眼前这位兴王世子行礼。

  自一个多月前兴王过世之后,兴王府的主人,其实便已经换成了眼前这位刚刚十二岁的翩翩少年。

  别看世子年少,但却有着异于常人的气魄心胸手段,兴王过世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府中大小事务,虽然有他从旁协助,但府中的主心骨却是这位年少的世子殿下。

  这般年纪,能有这般持重之姿,着实是非同一般。

  “殿下有何问题?”

  袁宗皋行礼过后,朝着朱厚熜询问一句。

  朱厚熜将手中经卷递到袁宗皋眼前。

  “袁师,你看这两句。”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树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这是何意?”

  “不知袁师可否为我解惑?”

  袁宗皋闻言,稍稍一怔。

  世子殿下最近似乎对道佛经卷研究的颇为上心。

  或许是因为王爷刚刚过世的缘故。

  “殿下。”

  “这两句乃是唐朝时李翱赠与药山惟俨禅师的组诗之一。”

  “练得身形似鹤形,应该是说惟俨禅师身体清瘦,精神矍铄,很有得道者的高逸之风,看上去令人神清气爽。”

  “千株松下两函经”。

  “千株松说明药山环境的清幽美妙,松林茂密安静,是参禅悟道的好所在。”

  “鹤最喜欢巢在松树上,松下的禅师也自然令人联想到仙鹤。”

  “两函经是说佛经还没有打开,还盛在书套里。”

  “因为药山禅师曾对人说自己拿着佛经的时候,不是为了阅读,而是“只图经遮眼”,只不过是用它来遮遮眼睛挡挡光线而已。”

  “这是只有大悟之人才具备的神情风致,这句诗透露出禅师熟悉经典又不屑于以研读经典自诩,对自己的悟性充满了自信。”

  “……”

  “云在青天水在瓶,这便是禅师所指示,李翱所体悟到的“道”。”

  “云在青天,从风变灭,卷舒自如。”

  “水在瓶中,恬静安详,清光可鉴。”

  朱厚熜听到袁宗皋一字一句的解释,眼中闪过一抹精芒。

  “云在青天水在瓶!”

  “袁师,听你这般解法,你好像对佛道两家也有研究?”

  “不知袁师以为,这道佛两家,是否真的可求长生久视?”

  袁宗皋闻言,摇头苦笑。

  “世子殿下,这道佛两家,由来已久,然真正能有造化道行的,世所罕见。”

  “下官虽然能解这字面意思,但其实对这道佛两家的修炼之法是一窍不通。”

  “至于这道佛能否长生久视,下官也无法回答,恐怕,只有张真人和达摩祖师复生,才有可能答得上来世子这一问。”

  朱厚熜闻言,微微一叹,将经卷合上。

  “这么说来,终究是镜中月,水中花了。”

  袁宗皋有些不解。

  “世子殿下青春年少,尚有大好年华,为何突然对长生久视这般执着?”

  朱厚熜眼中精光闪烁。

  心中也是思绪乱飞。

  十二年前,他降生在这兴王府中,被取名为朱厚熜。

  后来,时间渐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自然明白了自己到了什么地界。

  大明朝。

  兴王府。

  朱厚熜!

  朱厚熜何许人也。

  那可是大明皇朝赫赫有名的万寿帝君!

  被宫女半夜勒脖子,吓得不敢住寝宫,自己给自己修道宫,痴迷炼丹长生,二十四年不上朝,二龙不相见,被海瑞骂的吐血,以权术手段掌控大明皇朝多年的嘉靖皇帝!

  他穿越之前,也粗略的读过一些关于明朝的书籍,看过一些关于明朝的影视剧,自然知道这明朝的皇帝不好当。

  尤其是嘉靖皇帝,若是没有点本事,估计早就出什么意外而死,根本没可能御极四十五年。

  如今,他成了尚未登基的朱厚熜。

  这如何能不让他心焦。

  毕竟。

  他可不想短命而死。

  所以,他便开始拼命的充实自己。

  好在,穿越之后,他不仅过目不忘,而且悟性惊人,精神头也异于常人。

  他穿越至今十二载,三岁开始蒙学,王府的老师,都换了好几个,可以说是饱读经史典籍。

  除此之外,他还寻了王府的武师,教自己打磨身体,从小便练得一身好体魄。

  当然。

  他也想着其他办法,比如不继承大统,不做那劳什子皇帝,就做个安稳王爷。

  毕竟,大明朝的王爷,虽然是被当成了猪来养。

  但总比做皇帝轻松的多。

  每天吃喝玩乐,躺平造娃,是大多数大明藩王的常态。

  他记得历史上,朱厚熜之所以能成为大明皇帝。

  主要的缘由其实是因为兴王这一脉,就剩下他朱厚熜一个独苗。

  本身没有什么势力,而且还年少,容易被掌控。

  于是,那张太后和杨廷和一合计,就让朱厚熜继承大统,方便日后掌控朝局。

  为了摆脱这个局面,朱厚熜从小就一直劝自己的便宜老爹给自己多生几个弟弟妹妹,多纳几个侧妃。

  但是他的这个便宜老爹朱祐杬和别的大明藩王不太一样。

  别的藩王,人家就藩之后,王府养乐户,勾栏听曲玩花的,那根本就是常态。

  偏偏他这便宜老爹,不爱声色犬马,只喜辞赋。

  平生只有两个女人,一个便是他朱厚熜的娘亲正妃蒋氏,另一个便是侧妃王氏。

  他爹活着的时候,没事便往那安陆县城外的阳春台跑,去那里吟诗作对,写辞弄赋。

  要说他那便宜老爹陶冶情操的事也没少干,但依旧没长寿。

  一个多月前,他的便宜老爹才四十四岁,便已驾鹤西去。

  府中男丁,便剩下他这个独苗。

  朱厚熜的危机感便越发的深厚。

  因为他知道,离他继承大统的时间,可能也就只剩下不到两年时间了。

  这一年,离应州大捷方才过去不到两年,鞑靼依旧窥视大明。

  这一年,宁王朱宸濠造反,被王阳明平叛。

  他那堂兄朱厚照借此事南巡,恐怕,眼下已经在路上。

  他那堂兄易溶于水,生命也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越是知道这些。

  朱厚熜的心里,便越是焦躁。

  只因那漫漫前路充满了无尽迷雾,他还能走到对岸吗?

  “千岁。”

  “千岁。”

  “寻到了,寻到了。”

  就在朱厚熜神思恍惚间。

  一阵呼喊,将他拉回了现实。

  “嗯?”

  “吕芳,你胡喊个什么。”

  朱厚熜板着一张脸。

  一旁的袁宗皋也是径直说道:“吕芳,慎言。”

  “眼下,世子殿下,还在守孝期间,尚未承袭王位。”

  “不可称千岁。”

  “若被有心人听了去。”

  “少不得你一顿杀威棒。”

  袁宗皋这话不假。

  锦衣卫、东厂,对藩王都有秘密监视。

  即便是在称呼上有僭越,也有可能被锦衣卫报回京师,遭受皇命呵斥训诫。

  眼下,兴王虽然过世,但是按规矩,新王要等父王丧期满三年之后,才能正式袭封。

  所以,眼下。

  袁宗皋称朱厚熜仍为世子殿下。

  吕芳这一声声的“千岁”,却是僭越了。

  吕芳也就十岁,只是长的比较着急,看起来和十五六岁一样。

  他和朱厚熜从小一起长大,伺候朱厚熜左右,和朱厚熜的感情甚笃。

  听到袁宗皋这么一说,当即自己赏了自己两个嘴巴子。

  “袁长史说的对,是奴婢孟浪了。”

  朱厚熜板着脸道:“你刚才说什么找到了?”

  吕芳闻言,当即说道:“小千岁。”

  “您让我找的那位邵道人,已经找到了。”

  “骆安和陈寅,已经传信回来,说是已经在龙虎山找到了那位邵道人。”

  “而且,那位邵道人也同意前来安陆。”

  “最多三日后便到了。”

  朱厚熜闻言,脸上闪过一抹笑意。

  “好,这事儿办的不错。”

  一旁的袁宗皋有些不解,看向朱厚熜。

  “殿下。”

  “这龙虎山邵道人?”

  朱厚熜道:“袁师,不是问我为何突然执着于长生久视吗?”

  “袁师当知,这世事无常,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我虽然年少,但终有年迈之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道家修炼之法,或许不可长生久视,但养神炼气,经年日久,总归也能延年益寿。”

  “我这人,怕死的很。”

  袁宗皋闻言,顿时有些错愕,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

  于是,话锋一转。

  “殿下心思绵长,臣不及也。”

  “臣前来,是要与殿下说一声,朝廷的批文下来了,先王谥号“献”。”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