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4章 “上山下乡光荣”

  正琢磨着,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突然炸响,打断了他的思绪。

  抬眼望去,只见一群戴着袖标的街道办事处干部,举着“上山下乡光荣”的红条幅,敲着锣、打着鼓,正给几个十八九岁的年轻人胸前戴大红花。

  那场面热闹得很,每个人脸上都透着喜气。

  街道干部们红光满面,嗓门洪亮;

  戴花的年轻人挺直了腰板,眼里闪着光;

  旁边站着的父母,眼角眉梢都是骄傲,一边抹着笑出来的眼泪,一边跟街坊邻居说着客气话。

  这年代就是这样,日子过得紧巴,物质上啥都缺,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很容易满足,一点小事就能乐呵半天。

  其实做父母的心里很清楚,上山下乡就是去遭罪。可改变不了的事,也只能往好里想,至少没离开家戴大红花这一刻,还是高兴的。

  此情此景,令周秉昆有了共情,不久之后,姐姐或是自己,也会想戴着红花的年轻人一样,去一个偏远农村体验另一种生活。这个年代,青年点都是半军事化管理,去了就别想走了。

  想到这里,一个想法涌了上来,心头一动,脚步加快了许多。

  -----------------

  腊月十五,离春节还有半个月。

  今天没有风,阳光带着点稀松的暖意,周家院子里,周蓉端着刚洗好的衣服出来晾晒。

  天还是太冷,晾衣服没办法戴手套,一边晾衣服,一边用嘴给手哈气,让手能暖和些。

  这时,一阵锣鼓声就从街口飘过来,由远及近,越来越响。

  周蓉没太在意,快过年了,街坊邻里有喜事,敲锣打鼓也寻常,她只顾着把衣服抻平,能早点晒干收进屋里。

  等把最后一件衣服晾好,正转身要回屋,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呼啦啦涌进来一群人。

  周秉昆和母亲李素华走在最前头,脸上都带着笑,周秉昆先开了口,嗓门亮堂:

  “姐,街道来给你送光荣啦!”

  “送光荣?什么光荣?”

  周蓉一脸懵,还没反应过来。

  当目光扫过人群举着的“上山下乡光荣”横幅,心里“咯噔”一下,瞬间明白了过来。

  在吉春,这样的横幅一拉,准是家里有人要去上山下乡了。

  这阵仗让她心往下一沉,刚才的平静全没了,扭头冲李素华尖声喊:

  “妈……我不是说开春再报名吗?你怎么现在就给我报了!”

  李素华赶紧拉住她的手,语气里带着点急:

  “蓉啊,我和你爸去街道打听,去二道河的名额就剩几个了,当心报不上,就报了,正好赶上街道的送光荣队来光子片,就来咱家了!”

  周志刚也从人群里走出来,

  “周蓉,二道河是冷了点,不过出了正月,天很快就暖和了。我让你妈多给你做几床被子,冻不着。”

  听爸妈这么说,周蓉心里的火气直往上涌,气得上气不接下气,话都说不连贯:

  “爸,妈,你们……你们怎么不跟我说一声,我,我……”

  周蓉正想喊出,

  “我不下乡了……”

  这时,一个穿厚棉袄、胳膊上戴着居委会袖标的女人挤上前来,脸上堆着笑:

  “周蓉啊,我们主任说了,你这孩子说到做到,刚写了志愿书就立马响应下乡,要把你树成典型,在全市宣传呢!

  快点快点,把这大红花戴上。”

  她话音刚落,旁边两个三四十岁的女人就上前,一左一右,麻利地把一朵鲜红的大红花别在了周蓉胸前。

  锣鼓声“咚咚锵锵”再次响起来,震得人耳朵嗡嗡的。

  在场的人脸上都喜气洋洋,看热闹的街坊邻居也纷纷围上来,冲周志刚和李素华道贺。

  周蓉站在人群中间,只觉得心里像在流血。

  她真想一把扯下胸前的大红花,狠狠扔在地上踩上几脚。

  不过,很快就理智下来,那封送到街道上山下乡的志愿书是她自己亲笔写的,

  现在大红花都带上了,反悔,来不及了。

  眼下,就算心里再苦再涩,大家都在笑,也只能跟着大家一起笑。

  ……

  把街道的人送走,院子里总算安静下来。

  周蓉一句话没说,转身就进了屋,“啪”地一声,把街道发的《下乡证》狠狠摔在地上,跟着转身冲跟进来的周志刚怒吼:

  “爸!你们说好了开春报名,现在还没过年就给我报了,这是言而无信!

  二道河农场,我不去了!”

  “我们言而无信?”

  周志刚皱着眉,一脸不解,弯腰拾起周蓉扔在地上的《下乡证》,声音沉了沉:

  “周蓉,去二道河下乡是你亲口应下的,又不是我们逼你的。至于提前报名,也是没办法,再晚,名额就没了。”

  “蓉啊……”

  李素华赶紧凑上来打圆场,脸上堆着笑,语气软和,

  “街道主任说了,你有文化,到了那儿,推荐你做宣传工作,不用做农活。”

  “不去!我就不去!”

  周蓉的声音带着哭腔,目光在父母脸上扫过,最后落在后面的周秉昆身上,像是抓住了根救命稻草,

  “秉昆,你不是想去下乡吗?这个乡我不下了,你替我去!”

  “我替你去?这怎么可能?”

  周秉昆一脸无奈地摊摊手,语气里带着几分郑重,

  “刚才街道的人说了,你的事迹要作为典型往市里报。”

  这话,周秉昆早就准备好了,用来堵周蓉嘴的。。

  还有,今天这场“送光荣”,其实是他在幕后筹划推波助澜的——

  那天从拖拉机厂往回走,想到了一个让周蓉留下来的办法。他没直接回家,先拐去了小街街尾的乔春燕家。

  乔春燕的两个姐姐都报了二道河农场,他就借着这话头,故意跟乔春燕妈提了一嘴,说周蓉也有意去二道河下乡。

  乔春燕妈在街道办上班,一听就上了心,说周蓉是光子片有名的才女,人又漂亮,她肯去下乡,准能带动不少小青年跟着响应,当即就说要去跟主任汇报。

  回到家里,周秉昆背着周蓉跟爸妈说,二道河农场是离吉春最近的知青点,好多家都想报,报晚了,就报不上了。

  周父周母被儿子这么一吓唬,觉得有必要去街道问一下。

  老两口来街道的时候,春燕妈已经把周蓉的事汇报给主任。加上之前周蓉写了《志愿书》,主任觉得她是个很好典型,要尽快确定。

  于是,他说二道河农场名额不多,鼓捣周父周母马上报名。

  老两口想着女儿既然已经答应,早报晚报都是报,先占上个名额更稳妥,便应了下来。

第4章 “上山下乡光荣”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返回
加入书架

返回首页

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