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6章:五丈原上,七星灯灭!

  大殿死一般的沉寂。

  诸葛亮彻底沉默了,他的目光死死盯着舆图上的‘街亭’,羽扇早已停止摇动,紧握的手指也微微发白。

  这个结果。

  他是完全接受不了的。

  这次北伐,天时地利人和,大汉已占其二。

  又是倾国而出,岂能接受无功而返?

  有那么一瞬,他甚至很想郑重的对刘禅保证,马谡熟读兵书,绝不会犯这种兵家大忌。

  若是马谡按令在‘当道下寨’,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

  但最终。

  他没有说出来。

  刘禅给他提供的条件已十分优渥。

  他能保障马谡不违令,但能保障张郃不出现?能保证其余将士不会在另一个‘街亭’重蹈覆辙?能保证真出现‘天下有变’的良机时,都恰好在大汉府库充盈、三军用命的时候?

  他保障不了。

  但刘禅却给他都保障了。

  纵然得到这般天赐良机,只一个马谡违令,就让他谋划数年,更是举国之力开展的北伐,功亏一篑。

  这何尝不说明了一件事。

  此次北伐失利,真正问题不在马谡。

  而在军队!

  大汉军中无可用之将。

  大汉军中将领,原本人才济济。

  只是短短数年,最初的那一批从龙老将便陆续凋零,大汉又经历了一场不堪回首的夷陵战败。

  不仅全军精锐士卒尽丧,就连先帝好不容易提拔上来的一大批中生代将领,也全部折戟。

  夷陵的那场大火,对大汉的重创,实在太大了。

  大到已是大汉不能承受之痛!

  他穷极自身智慧,能稳住益州局势,安抚人心,说服南中归顺,但他提出的‘安内’方略,终究只能作用在内政民生上。

  解决不了军中将领紧缺的空白。

  没人就是没人。

  古语有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而大汉缺的又岂止一将?

  放眼曹魏,乃至是东吴,谁家不是人才济济?

  唯有大汉,是真正陷入到了青黄不接、人材凋零的窘境。

  军中唯二有经验的。

  一是魏延,另一人便是赵云。

  然......赵将军老矣。

  按照推演的时间,北伐之时,子龙已年过六旬,如此高龄,又岂能刚强度的应付如此紧迫又高压的战事?

  但除了这两位将军,军中其余将领,并无太多带兵打仗经验。

  如此稚嫩的领军将领,面对曹魏身经百战的曹真、张郃,焉有不慌中出错的道理?

  马谡失街亭,只是隐患之一。

  但无论哪位将领出状况,都是大汉承受不了的。

  这才是北伐失利真正的问题所在。

  只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北伐失利,唯有他不能接受。

  诸葛亮目不转睛的看着舆图,眼神重新变得平静,后面还朝刘禅笑了笑,故作轻松,摇起了羽扇。

  “此战我军虽失利,但并非真的一无所获。”

  “为避免大汉军力受太大影响。”

  “臣的确会下令退兵。”

  “不过在退兵前,臣同样会下令,拔西县千余家。”

  “以此来补充大汉人口。”

  “这一次北伐,看似无功而返,实则既锻炼了士卒,也为军中将领积累了经验。”

  “而且兵力未大损,保留了再伐希望!”

  “何况东吴乃大汉盟友,见曹丕病逝,又岂会不兴兵发难?”

  “我等稍作联系,合力北伐,未尝不可。”

  刘禅有些意外。

  他没想到丞相抗压能力这么强。

  都‘亲耳’听闻北伐失利,还依旧能这么快恢复镇定,而且还飞速考虑到了全局,将目光从大汉移向了盟友。

  丞相的眼光的确毒辣。

  刘禅道:“事实的确如丞相所料。”

  “东吴比大汉更早知晓曹丕病逝,因而在得知消息数月后,便首次开启了北伐。”

  “只不过孙权野心很大,选择了攻伐荆州,然而荆州易守难攻,东吴此次北伐以大败告终。”

  “建兴五年。”

  “丞相得知曹丕病逝,整备全军后,开始了第一次北伐。”

  “同年,孙权开始了第二次北伐。”

  “这次,孙权选择了淮南。”

  “此战,东吴胜了。”

  “以诈降,兼诱敌深入之法,于石亭大破魏军,歼敌万余人,只不过魏军援兵赶到,东吴不得不撤离。”

  “魏吴休战。”

  “同时,丞相深受鼓舞,重整大军,开始了第二次北伐。”

  “这次丞相兵出......”

  刘禅看向诸葛亮。

  诸葛亮心中五味杂陈,刘禅还是太心向自己了。

  先是让东吴在荆州方向失利,以此避免东吴全据荆州后,打大汉主意。

  又在第二年,让东吴以诱敌深入之计,大破魏军,为自己再度北伐提供了强力支持。

  陛下对他可谓厚爱非常,他岂能让陛下一而再的失望?

  诸葛亮心头感激,看向舆图,沉思良久,最终才将羽扇移向陈仓:“这次北伐,臣会选择再出散关,围陈仓。”

  刘禅淡淡扫了眼舆图:“魏军在被大汉北伐过一次后,全军戒严,严阵以待,而陈仓守将郝昭守御有方,丞相最终粮尽退兵。”

  沉默些许,刘禅又补充了几句。

  “丞相以诱敌之策撤军,魏军王双果然上当。”

  “退兵途中,丞相成功斩追将王双。”

  “此后,再无魏军追击。”

  “大军返回汉中。”

  “接连两次北伐失利,耗费粮秣颇巨,朝中大臣怨言颇多,丞相为稳固自身威望,不得不再度率军北伐。”

  “此战,丞相成功取下武都、阴平二郡。”

  “自此,军中粮秣耗尽。”

  “大军回朝!”

  刘禅自作主张的规划了‘第三次北伐’。

  空气凝固,只有烛火摇曳。

  诸葛亮彻底陷入了沉默,目光死死盯着舆图,在这一刻,他只感觉呼吸不畅,身子都摇晃起来。

  他感觉有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他牢牢的困在了其中,让他挣脱不得,几乎要窒息。

  大汉前路茫茫。

  刘禅叹息一声,将后面两次北伐,也说了出来。

  “建兴九年,大汉修整两年后,丞相再度兵出祁山,丞相深刻吸收了前面北伐的不利经验,研究出了更为高效的运粮工具。”

  “然数次交战,魏军已然畏惧丞相军威,坚壁清野,拒不出战。”

  “在丞相跟魏军对峙时,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运粮不济,便谎称圣旨诏丞相回师。”

  “丞相退兵途中,设伏射杀张郃。”

  “然......战略目标未达。”

  “建兴十二年。”

  “丞相倾国之力,举兵十万,兵出斜谷,屯田五丈原,与魏军守将司马懿对峙渭水。”

  “丞相选择分兵屯田,作持久计。”

  闻言,诸葛亮目光微亮。

  举兵屯田,以此逼魏军出击,倒也不失为良策。

  此战,或许能有所建树?

  诸葛亮目光期许的看向刘禅,静等着刘禅继续这次北伐的推演。

  刘禅迎着诸葛亮目光,心中却苦笑连连。

  丞相啊丞相。

  你指望那次北伐不行。

  指望第五次......

  刘禅无奈继续道:“然魏军将领司马懿,生性谨慎,死守不出,纵使丞相穷极办法,也难以动摇司马懿坚守之心。”

  “最终,天不假年。”

  “丞相,自托孤以来,夙兴夜寐,事必躬亲,食少事烦......丞相之身体,在接连受挫,以及政务压身之下,早已油尽灯枯。”

  “秋风萧瑟,五丈原上......”

  “丞相,星陨归天!”

  刘禅神色复杂的看着诸葛亮:“前面说的这一切,便是在丞相的治国方略下,大汉最终的走向轨迹。”

  刘禅情绪低沉。

  或许在丞相心中,这一切只是推演。

  但唯有刘禅自己知道,这其实就是丞相为大汉规划的,原本历史下的真实轨迹。

第6章:五丈原上,七星灯灭!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返回
加入书架

返回首页

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