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修内政!
烛火扑腾。
诸葛亮微微蹙眉,羽扇停在空中,面露不解:“陛下此言何意?臣愚钝。”
刘禅上前一步,指着舆图上蜀汉的疆域:“我之所以提出‘推演’,绝非是指责丞相做事不妥。”
“丞相之才,经天纬地,天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我刘禅何德何能,敢去质疑丞相?”
“今日推演,只是为揭露丞相,这些方略下,丞相你自己,可能忽视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问题?”诸葛亮目光锐利起来。
“不错。”刘禅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意气风发,他知道现在轮到自己表现了。
“丞相的问题,在于把太多的精力、太多的国力、太多的期望,都孤注一掷的压在了‘北伐’这一件事上。”
“以至于......‘内功’修得不够!”
“或者说,丞相你在‘修内功’上做了很多,只是太够表明。”
“对北伐的迫切,让丞相你不得不对一些可能存在的隐患,选择了暂时的妥协、容忍,甚至是......无暇他顾的‘轻视’和‘忽略’。”
“内功?”
诸葛亮咀嚼着这个新鲜却异常贴切的词,眉头皱的更紧了。
“正是,内功!”刘禅用力的点点头,也不管丞相能不能理解,自顾自的开始了‘演讲’。
“首先,北伐失利,很大问题,出在将领上。”
“将领短缺。”
“这是夷陵大火的后遗症。”
“非短时能补。”
“但为支撑北伐,丞相你只能不断提拔经验不足的将领,如马谡,或倚重年事已高的老将领,如子龙叔,明知有风险,却为了北伐大业,不得不进行‘揠苗助长’,强行启用。”
“这岂不正是内功不足的表现?”
“其次,粮食问题。”
“在治国方略上,丞相你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已做到当下你自己能做到的极致。”
“但北伐是倾国之战,秦岭天险,转运千里,十斛粮送到前线已不足一斛,在丞相的治下,府库其实始终未能真正的充盈起来。”
“而每次北伐都几乎要耗尽府库,导致下一次北伐的储备期,被一次次的拉长,甚至粮道屡屡成为掣肘。”
“若府库再充盈十倍,何至于此?”
“此乃内功不足之二!”
“南中隐患。”
“丞相你攻心为上,七擒孟获,收服其心,功在千秋,但南中归附,更多是慑于丞相军威与威信。”
“而非真心归顺。”
“其地广人稀,治理粗疏,叛乱虽平,但想真正成为大汉稳定兵源和粮源之地,尚需时日,以及更深入的内政耕耘。”
“你为了北伐,无法长期坐镇经营,只能依靠地方官吏。”
“还是以夷制夷。”
“隐患并未根除,只是短时压下。”
“时日一长,南中必叛!”
“此之三!”
“地方士族豪强,在丞相的强势整顿下,无一例外都会选择蛰伏,或者表明听令于朝廷。”
“但丞相应清楚,益州本土势力,对大汉始终是若即若离的。”
“你依法治蜀,压制豪强,但为维持内部稳定以更好的支撑北伐,对地方盘根错节的势力,注定不得不有所顾忌,或者是做出一定妥协,并不能彻底根除其离心倾向。”
“他们如同暗处的毒蛇,只待丞相......力有不逮,或稍有疏忽。”
“北伐中李严的作乱,绝不会是孤例。”
“此乃内功不足之四!”
刘禅深吸口气,神色复杂的看向诸葛亮,“丞相,你呕心沥血的,将大汉带出建兴元年的泥潭,让他一度焕发生机,甚至威震中原。”
“丞相一生,从来都无愧先帝,更无愧于我。”
“然而,这‘兴复汉室’的宏大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了桎梏丞相才能,以及桎梏丞相想法的沉重枷锁......”
话刚说出口,刘禅也意识到这说辞不太对,连忙换了一个。
“准确说是像一盏虚幻的明灯,驱使着你,驱使着整个大汉,在这条名为‘北伐’的道路上,耗尽最后一丝元气,直至......”
“灯枯油尽!”
“但曹魏固然强大,真正能动摇大汉根基的,绝非曹魏。”
“而是大汉自身。”
“这一个个看似微小、或者伤害不大的隐患,但在丞相你长久坚持的北伐战略下,却是在一点点的蚕食、拖垮大汉。”
“最终导致北伐越发后继乏力。”
“功亏一篑!”
刘禅一口气说了很多,目光灼灼的看向诸葛亮。
“丞相,唯有将自身‘内功’修的浑厚圆满,根基深厚如同磐石,让大汉内部再无任何掣肘,府库充盈如海,人才济济如云,民心凝聚如铁,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兵法有云:上下同欲者胜!”
“丞相大多数方略都没错,但唯有最重要的一点错了。”
“是什么?”诸葛亮问道。
“大汉有丞相,但不能只有丞相!”
刘禅意味深长的看着诸葛亮,缓缓道:“在丞相的治下,全国上下集中资源北伐,但丞相离世之后呢?”
“那时的大汉,又会是什么样子?”
“国力耗尽,人才凋零,曹魏越发谨慎,长安、洛阳,虽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
“兴复大汉的目标,已彻底遥不可及了。”
“大汉也彻底耗尽元气!”
“只能龟缩自保。”
“南中复叛,地方士族、豪强,大肆宣扬‘投降’,军中将领依旧青黄不接,百姓穷困潦倒,朝廷内争不断。”
“如此大汉,岂能让人留念?”
然......
刘禅的话并未‘惊醒’诸葛亮。
反而让诸葛亮越发坚定了自己北伐的信念。
因为刘禅提到的隐患,就目前大汉的现状而言,其实都不致命。
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刘禅假设的‘马谡失街亭’、‘李严运粮不济’等等,这些终都是假设的,但大汉现实中却面临着一个实质威胁。
便是曹魏!
以一州敌九州,哪能稳扎稳打?
曹魏.....倒是乐于给他们这么多时间,但在这段时间里,曹魏发展的只会比大汉更快、更强。
而他之所以这么‘急功近利’,不就是为了跟曹魏抢时间吗?
刘禅考虑的还是太片面了。
但已十分不易了。
就在诸葛亮想开口驳斥时,脑海却鬼使神差的冒出了一个词。
闭关锁国。
能关,那也意味着能开?!
陛下既有如此想法,不会考虑不到这些。
那陛下真正的想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