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效仿景帝!
听着这豪情壮志的宣言,诸葛亮心中早已是无语凝噎。
既感无奈,又倍觉焦急。
刘禅描绘的蓝图,固然壮阔,乍一听,的确是让人心潮澎湃,但这一切都太虚了。
身为大汉丞相,必须基于现实。
诸葛亮沉声道:“陛下,在方才的推演之中,臣已竭尽所能,将安内之策做到极致,府库渐丰。”
“那已是最理想的情况!”
“若依陛下之策,行集权之实,必引内部剧烈动荡!”
“农桑荒废,商旅断绝,民生凋敝,届时,莫说‘爆粮’,就连维持现状都难!”
“粮食只会更加短缺,民心也只会更加不稳,陛下啊,此策非上策,实乃饮鸩止渴之计,万万不可!”
“真按陛下所计,陛下所谓‘内功’,只怕尚未练成,便已……致使大汉自身元气大伤矣!”
诸葛亮的质疑如同冰冷的河水,浇在刘禅描绘的熊熊烈火上。
现实,永远是最大的障碍。
刘禅微微一笑。
同为三国人,他本不想降维打击,奈何实力不允许。
既然如此,他摊牌了!
不装了。
他要甩出真正的‘王炸’了。
“丞相……”刘禅的声音忽然变得异常轻快,带着一丝得意,仿佛已经急不可耐的想去说出一些事情了。
“丞相所言,确是实情。”
“但……我若是告诉丞相,这世上有一种稻谷……从播种到收割,只需短短……五十日呢?”
“五十日?!”
诸葛亮几乎是失声惊呼。
他霍然起身,动作之大,连手中的羽扇,都‘啪嗒’一声掉落在地。
那双深邃如渊的眼眸,此刻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他死死的盯住刘禅,仿佛要确认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甚至怀疑起刘禅最近是不是被什么魇住了,在说胡话。
五十日一熟?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他遍览古籍,通晓农事,深知蜀地最好的稻种,从下种到收获,至少也需要一百二十日。
五十日?
这怎么可能?!
这违背了最基本的农时规律!
“绝无可能!”诸葛亮几乎是下意识地断然否认,声音因为极度的震惊和本能的怀疑而有些变调。
“陛下!此事关乎国本,万不可戏言!”
“五十日?”
“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不可能?”刘禅的笑容更深了,带着几分淡定从容:“那我若告诉丞相……我已经弄到了这种稻种呢?”
刘禅伸出一根手指,感觉不对,又补了四根,轻轻晃了晃五指:“不多不少,正好五十斤。”
“陛下……此言当真?!”诸葛亮猛地看向刘禅,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他久违的失态了。
这位素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千古名相,此刻因为刘禅的一席话,第一次出现了心神巨震。
如果刘禅说的是真的。
那对大汉而言……
意味着粮食产量的倍增,意味着能养活更多人口,也意味着能支撑军队进行更长久的作战。
这对局势的改变是惊人的。
“千真万确!”刘禅斩钉截铁,目光灼灼,“稻种,就在那里!只待丞相点头,它们便能落地生根,化为我大汉粮仓的基石!”
看着诸葛亮眼中那瞬间爆发出来的震惊之色,刘禅心中暗笑,又不动声色地加上了更重的砝码。
“丞相,还没完呢。”
刘禅不给诸葛亮喘息的机会,再次抛出一枚重磅炸弹:“仅靠稻种,在我看来,尚显不足。”
“我若还能弄出一种全新的耕具,能让一个农人,耕种比过去多一半的田地,而且,所需耕牛的数量,更能大幅减少……”
刘禅的声音微微有些发颤,带着前所未有的激动和亢奋,努力描绘着那触手可得的未来。
“丞相,您说……双管齐下,有此神稻,又有如此利器。”
“五年时间!”
“我大汉的粮食产量,能否……暴增数百万斤?!甚至是千万斤!”
诸葛亮彻底惊住了。
五十日一熟的神稻,效率倍增的耕具,粮食多增数百万斤?!
这几个词如同惊雷,一个接一个地在他脑海中炸响,将他固有的认知炸得粉碎。
他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停滞了,心脏在胸腔里狂跳。
他下意识地开始飞速计算:五十斤稻种…若真如陛下所言,一亩只需三五斤粮种,产量却可达三五百斤…
建兴元年到建兴五年,四年,不五年时间,足以繁衍出……
那将是何等惊人的数字!
数百万斤?
不!
只会比这个数量多得多!
这绝非痴人说梦。
这还不算那新式耕具,带来的额外耕种面积和效率提升。
巨大的可能性如同洪流,瞬间冲垮了诸葛亮心中坚固的堤坝。
“可以!”
诸葛亮几乎是脱口而出,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若真有此物……五年增产数百万斤,绝非妄言。”
“甚至……只会远超此数!”
但巨大的惊喜之后,是更深的疑虑。
“只是……陛下!此等‘神器’,当真……有吗?!”
“有!”刘禅的回答,斩钉截铁,没有丝毫闪躲,“丞相,正因如此,这‘闭关锁国’之策,才势在必行!”
“丞相你想想,这等稻种,这等农具,对我大汉是雪中送炭,是救命稻草,是足以改变大汉国运的神物,但要是这些东西流落出去呢?”
“若泄露出去,落到曹魏、东吴手中呢?那便是锦上添花,是让他们本就雄厚的国力如虎添翼!”
“届时,我大汉唯一的先发优势将荡然无存,处境只会更加凶险万分!”
刘禅的目光扫过舆图,仿佛看到了那些潜在的背叛者。
“而我大汉国内,心向曹魏、东吴的士族豪强,绝非少数。”
“若不闭关锁国,严密封锁消息,严防死守……难保不会有人为求富贵,将这些国之重器拱手献于敌国!”
“此等风险,我们承担不起!”
他重新看向诸葛亮,眼神坚定如磐石:“只要有了这源源不断的粮食,底层百姓能吃饱穿暖,民心自然安稳。”
“民心稳,则国本固!”
“至于那些不知所谓的士族豪强……”
刘禅的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带着果决与无情:
“有丞相你在朝,运筹帷幄,有我在宫中掌控全局,有强兵锐器在手,有严刑峻法在后,他们……”
“翻不起什么大浪!”
刘禅顿了顿,身上那股属于帝王的、近乎冷酷的决断力沛然而出:
“乱世,世人皆推崇高祖、光武,欲重塑天下,亦或文帝,仁厚治下,但我要做的是……景帝!”
“景帝?”诸葛亮一愣,这个回答再次出乎他的意料。
“不错!汉景帝!”刘禅眼中闪烁着与那位铁腕先祖相似的光芒,“景帝何曾在乎过虚名?”
“景帝在乎的是结果,是一个强盛的帝国,更是海晏河清的盛世。”
“为此,他可以一棋盘砸死堂兄,可以放手让郅都屠尽济南豪强,可以默许晁错做局气死老臣申屠嘉。”
“更可以在需要时,牺牲晁错以平息七国之乱。”
“景帝从来不在乎被世人骂薄情寡义,他只在乎大汉的江山是否稳固,只在乎大汉国力是否强盛。”
刘禅的声音铿锵有力,仿佛景帝附体:“景帝着急。”
“景帝他没有文帝温水煮青蛙的耐心,也没时间和那些勋贵豪强,在朝堂上扯皮。”
“他要的是结果,是立竿见影的成效!”
“勋贵豪强的好感?”
刘禅冷笑一声:“景帝不在乎!他在乎的是天下大治,是给后世武帝留下一个可以大展拳脚的基业!”
“他做到了!”
“正因为有景帝快刀斩乱麻,以雷霆手段削平藩镇、整肃吏治、夯实根基,才有后来武帝挥师漠北,扬大汉天威的资本。”
“否则,削藩的仗都打不完!”
刘禅直视着诸葛亮,眼神锐利如剑:“丞相,如今我大汉,与景帝时削藩前夕何其相似!”
“内忧外患,强敌环伺。”
“我们没有时间像文帝那样慢慢熬煮了,也没办法步步为营,我们需要的是景帝的快刀,是雷霆手段!是刮骨疗毒!”
“闭关锁国,便是我的棋盘,兵、法、集权、爆粮,便是我的快刀。”
“蜀地之内,无论是心怀异志的士族,还是桀骜不驯的蛮夷,亦或是囤聚居奇的豪强。”
“一旦国门关闭,他们便是瓮中之鳖,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我欲效仿景帝。”
“以快刀斩乱麻之势,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掉所有内患。”
“用这暴涨的粮食,强行砸碎一切阻碍,砸出一个铁板一块、只听从朝廷号令的新大汉!”
诸葛亮彻底沉默了。
他重新坐回凉席,久久不语。
刘禅的话,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开了‘闭关锁国’表面那层‘怯懦退缩’的外壳,露出了其内核。
一条以景帝为榜样、以粮食革命为根基、以铁血手段扫清内部障碍的激进崛起之路!
而刘禅这脉本就流着景帝的血。
只是当真可行吗?
风险巨大!
士族豪强的反扑,人才的动摇,得罪太多本地势力后的无人可用……都是巨大的挑战。
但……诱人吗?
太诱人了!
若真能如刘禅所言,五年内粮食翻数倍,内部隐患被强力肃清,一个粮草丰足、内部铁板一块的大汉……
其爆发出的力量,将是何等恐怖?
刘禅看出了诸葛亮的动摇,适时补充道:“至于丞相所虑‘无人可用’……这恰恰是好事。”
“大浪淘沙!”
“正好借此甄别,谁是真正心向大汉、愿意与大汉共度时艰的忠臣,谁是首鼠两端、只知谋取私利的蠹虫。”
“汰弱留强,方得精兵!”
殿内陷入长久的寂静。
只有烛火跳跃,在诸葛亮凝重而变幻不定的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
他仿佛在进行着一场空前激烈的天人交战,权衡着北伐的执念,与这条全新道路的凶险与可能。
终于,诸葛亮长长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胸中所有的疑虑、担忧、震撼都压下去。
他缓缓弯腰,捡起了掉落的羽扇,轻轻拂去上面并不存在的灰尘。
当他再次抬起头时,眼中虽然仍有凝重,但那份根深蒂固的反对已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审慎的、带着巨大决断的认可。
他对着刘禅,郑重无比地,深深一揖:
“陛下……深谋远虑,洞烛机先,臣……受教了。”
他的声音低沉而缓慢,每一个字都仿佛有千钧之重。
“陛下欲效景帝,以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其志可嘉,其勇可佩。”
“若……若陛下果真掌握此等安邦定国之‘神器’……”
诸葛亮顿了顿,目光如同实质般紧紧锁住刘禅,说出了刘禅等待许久的回答。
“臣……愿拟旨,行‘闭关锁国’之策!”
“好!”刘禅大喜过望,心中一块巨石轰然落地,脸上终于绽放出由衷的笑容。
“有丞相此言,我心甚安!”
“丞相放心,诏令颁布之后,若有朝臣质疑、攻讦,丞相尽可推到我这,我会让他们……亲眼看到‘神器’,也会让他们彻底心服口服!”
诸葛亮微微颔首,脸上也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疲惫笑意。
他随即又想起一事,眉头微蹙:
“陛下圣明。”
“只是……汉中乃国之门户,魏文长将军坐镇彼处,性情刚烈,一心北伐。”
“骤然闻此闭关之令,恐……疑虑丛生,甚或激愤难平。”
“臣以为,还需陛下与臣亲书一封密信,详陈利害,以安其心,以免边关生变。”
“丞相说的极是。”刘禅立刻赞同:“安抚魏延将军,确有必要,这样……”
他略一沉吟,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朗声道:“丞相可转告魏延将军,朕对他说的话只有一句……”
刘禅挺直腰背,声音清越而充满力量,仿佛穿透了宫殿,直抵遥远的汉中:
“朕欲保障北伐,使得国内再无阻力,让社稷危而复安!”
“请魏延将军稍作忍耐,数年之后,朕必让这大汉的日月……幽而复明!”
“幽而复明……”诸葛亮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品味着其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磅礴期许。
他看向刘禅的目光,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情感,有震撼,有期待,有担忧,更有一种对未来的憧憬。
他再次朝刘禅深深一揖,语气无比郑重:“有陛下金口玉言,臣……便彻底放心了。”
“臣,这就去拟旨!”
看着诸葛亮转身大步离去的挺拔背影,刘禅长长舒了一口气,一屁股坐回席子上,感觉后背都汗湿了。
“统子啊统子……”他在心里哀嚎着,“老子可是把牛皮吹上天,把景帝都搬出来了,还抢了姜维的话。”
“你那五十斤占城稻和曲辕犁,可千万千万……别给我掉链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