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红墙之下
长安有一条街很是特别,处在皇宫的脚下,说它是条街,又在皇宫的老红墙之内,说它是皇宫,却是车马如流。
这便是长安城最特殊的章台街,是酂侯萧何最早建造的宫殿区域。
高祖、惠帝时,这片老宫殿区还用做国府各种衙署,吕后临朝称制后,官署纷纷迁走,这片最老的宫室区域便只留下丞相府、太仓和武库。
秦汉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无不总统”,“问决狱,责廷尉;责治粟内史”,总领百官奏事与参决之权,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国朝草创,丞相府日益庞大,经过几十年的变化,至今朝时,已有“吏员三百六十二人”,天下人谁还分得清这是何人之天下?
不论何时,这里总是高车驷马川流不息,鲜有车马冷落的时日,且不说求官官络绎不绝,便是天下诸侯特使和属国到这里来拜访的车辆,就已经是往来如梭了,一条锦绣豪阔的长街彻底落成,长安人称为“皇街”。
如果说长安是大汉的权力之地,那么这条长街就是大汉的阴谋渊薮。
红墙之下,政出私门。
但今日,丞相府却大门紧闭,就连重要的长史、司直、诸曹掾属也被挡在门外。
“……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功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位列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称,素有负薪之疾,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
公孙弘口述完自己拟好了“免归”的辞呈,躺在靠椅上一动不动,却看得出是在出神地想着。
一墙之隔,陛下欲命石庆为太子太傅、庄青翟为太子少傅的消息,没有人能比他知道的更早了。
秦不设太子,不计太子太傅,汉承其制,自惠帝始,太子太傅皆由当朝丞相担任,在立嗣大典后,公孙弘就满怀期待等着诏书,然后像卫绾一样,以丞相的身份尽宰辅之责,以太傅的身份为太子引帝国之未。
万万没想到,他连个太子宫的职位都没有,陛下,好像把他给忘了。
那欲掩半露的奏章中弥漫着无尽的伤感,正是他内心的写照。
“相国,使得吗?”亦友亦徒的廷尉张汤却耐不住这种沉默了,搁下了笔,“或许这只是陛下的一个疏忽。”
“我看也是。”拿着蒲扇为父亲扇风的独子公孙度接言了,“为太子择师的事,陛下没有与父亲交换意见,更没有与大臣们交换意见,这不合常理,传言终究是传言,父亲不妨先去宫中求证一下再做打算。”
“空穴怎会来风?”
公孙弘还是一动没动,但眼睛已经从远处移望向二人,“陛下这么做,不过是为了摆开外朝,直接乾纲独断罢了。
卫青是大司马,是中朝之首,我是丞相,是外朝之首,二者合于太子宫,陛下恐怕连觉都睡不稳了。”
两人原以为一番话便能把老爷子稳住,没想到老爷子一眼就把事情本质看清了,公孙度望向张汤,张汤也在望着公孙度,四目相对,眼神里都是一个意思:都快八十的人了,怎么一点也不糊涂?
公孙弘就像没有看见他们的反应,徐徐说道:“可是,让石庆、庄青翟上位,就该我死不瞑目了,苦一苦陛下,骂名我来担。”
治儒。
也是有分别的。
一、公羊,二、穀梁。
现在显世儒学是公羊,讲的是“大一统”、“九世之仇,犹可报也”,而穀梁讲的是贵贱尊卑、仁德治国这些。
朝廷里,除了董仲舒,就数他公孙弘最懂公羊了,配合身份地位,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太子太傅。
而石庆、庄青翟,却是两个反对新制,亲近穀梁学问的人。
公孙弘明白陛下对皇位不稳的担忧,但决不允许石庆、庄青翟两个异徒随着太子水高船涨。
人生在世,不过名利二字,人亡于世,唯学问永存,不容玷污。
为了自己的身前身后名,公孙弘决心以退为进,以辞官逼迫陛下妥协。
“可皇太子本就亲近穀梁啊!”公孙度实在不愿意父亲与陛下分庭抗礼,这样会为家族招来灾祸的。
“皇太子亲近穀梁,在嫡在庶,在储君之位,公羊稍作更改,便可挽回皇太子之心。”公孙弘瞥了两人一眼,说道。
根据公羊学的大礼制,“诸侯不再娶”,当今陛下在胶东王时,已娶妻陈阿娇,嫡庶已定,哪怕陛下继位也不可改,陈阿娇为嫡,其余妃嫔,包括卫皇后在内,都属于庶夫人,诸庶夫人之子能以“立子贵不以长”,取代卫皇后之子成为太子。
而穀梁学的大礼制中,虽然“诸侯不再娶”礼制不变,但多了“兄弟天伦”礼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犹如春秋之时隐公之与桓公,谁也不能取代卫皇后之子成为太子。
如此一来,卫皇后、皇太子对公羊学自然喜欢不起来,心倾于穀梁学。
然而,学问这东西,解释权在当世学问最深者这,是可以打扮的。
虽说当世公羊学学问最深者是董仲舒,公孙弘与之有着不小的仇恨,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一纸书信送去,董仲舒就会对嫡庶有新的定义,公羊礼制也会随之变化。
“爹!”
公孙度放下了蒲扇,俯在躺椅的扶臂上,“学问之争有那么重要吗?不都是儒学吗?圣意都摆到您老眼前了,您老还要反抗?与陛下作对的人哪个有好下场?您老都七十九了,怎么就不想想,哪一天您老去了,您儿子该怎么办?”
“那我问你。”公孙弘望向了他,“大汉终将归于谁手?”
公孙度被问得一怔。
说完这句,公孙弘看了一眼张汤,望向了门外,“卫青是陛下扶持起来的,用来打压卫青的霍去病,也是陛下扶持起来的,卫青、霍去病都是皇太子的亲系,二人一天不死,大汉储君就无可动摇。
文、景皆四旬而亡,今陛下三十有五,远矣?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