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10章

  两人便只能在这院子里好生待着,等吊唁之日到来。

  两人在院子里闲聊的功夫,朱英也不避讳,让张管家带几个人去京师里转转,看看有什么铺子值得入手。

  虽说燕王府这边环境不错,但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太子朱标薨,诸王吊唁。

  最快也得将近两月的时光。

  朱英总不可能两个月都住在燕王府吧,他秘密众多,显然极为不变,容易暴露。

  听着朱英想购置一间铺子,朱高炽思考了会说道:“我家在这京师秦淮边上,好像有间茶楼。”

  “待我跟父王说上一声,便送于英哥儿吧。”

  燕王朱棣在京师还是有些产业的,不过基本上也没怎么管。

  父王对于朱英的重视,朱高炽当然心知肚明。不然他对朱英也不会这般客气了。

  真以为身为燕王府王长子,对谁都这么好说话呢。换个人都不见得会搭理。

  朱英闻言,眸光闪动,而后也不客气的直接说道:“那便麻烦大王子了。”

  .........

  大明皇宫,仁智殿,殡宫所在。

  朱元璋站在朱标的灵柩面前,身形有些佝偻,眼神中带着一股死寂。

  不同于马皇后驾崩时,朱标薨后,他并没有嚎啕大哭,整个人就像一块安静的木头。

  然而周围的侍卫,太监,宫女,都已经匍匐在地上,吓得瑟瑟发抖了。

  仁智殿后殿,以前伺候太子朱标的数十宫女太监,都已经被处死殉葬了。

  在灵柩的旁边,年仅十五岁的朱允炆,跪在地面蒲团上,一袭白服,发出嘶哑的抽泣声。

  朱元璋的目光,只有转到朱允炆身上时候,才会有淡淡的生气浮现。

  他已经一天没有进食了,但太监侍卫们,却不敢劝说一句。

  上次劝说的,现在已经在后殿躺着,准备随伺太子去了。

  良久,朱元璋的背渐渐挺直。

  没有叹息,只有默默的转身离去。

  咱妹子走了,咱大孙也走了,现在儿子也走了。

  只剩下朱重八了。

  即是如此。

  此后年月,便再没有朱重八,唯有大明皇帝,朱元璋!!!

  太子朱标的灵柩存放在仁智殿,按照礼法惯例,自吊唁之日起,由诸多高僧诵经七七四十九天后,才会下葬。

  当然防腐的问题不用担心,古代的防腐技术还是很强的,尤其是在皇室这一块。

  哪怕到了后世,古代的防腐技术对于后世也有着很大的启示,甚至一些流传下去的手法,自朱英穿越前,还在沿用。

  大明中后期皇帝尸身,甚至能放三个月而不腐。

  太子是七七四十九天,皇帝则是九九八十一天。

  这其中也是有着按照礼法的严苛规定。

  至于为什么要存放这么久的时间。

  主要便是通传天下,尤其古代信息传播缓慢的因素,可能皇帝驾崩,或者太子薨去后。

  至少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在整个大明传播开来。

  如果像普通百姓一样,七天就下葬,一则众多皇室子孙赶不及吊唁。

  二则大明臣民,或者一些偏远地区的官府,连大明的储君都薨了还不知道。

  岂不是要闹出笑话来。

  皇帝亦是如此。

  礼法中间的很多规定,虽然看似有些繁琐和严苛,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结构所影响的。

  在空冷冰寂的殡宫里,朱允炆双目哀伤,整个人似乎六神无主一般。

  当然,这是真的,并不是说他在演戏,而是对于父亲朱标的死,的确很是伤心。

  朱标有两任妻子。

  第一任为常氏,常遇春长女。

  大明讲究个门当户对,太子的正妻自然家室也要显贵才行。

  不过常氏在生完朱允熥后,便因为难产后遗症,病薨。

  吕氏,早前是太子次妃,小族出身。

  作为小族出身的吕氏,之所以能够被选为太子次妃,自然是因为长相极为貌美。

  在和吕氏对比起来,常氏在长相上,显然就要差上许多了。

  朱标对于正妻,自然是相敬如宾,对于次妃吕氏,则是宠爱有加。

  常氏病薨后,朱标便请求父皇朱元璋,直接定吕氏为继妻。

  子以母贵,本来是庶子的朱允炆,自然也是成了嫡子。

  嫡不降庶,因此常氏所生及吕氏所生,皆为嫡子。

  嫡长孙朱雄英薨后,朱允炆便成了嫡孙之长。

  至于朱允熥,日子却是不太好过。

  生下来母妃就病薨,打小就没了亲娘,由吕氏代为抚养。太子朱标对其也是比较简单,谈不上厌恶,也谈不上喜爱。

  至于嫡长孙朱雄英薨前,则是一直由马皇后和朱元璋亲自抚养,哪怕太子朱标和太子妃常氏,都是只能过去看看。

第10章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返回
加入书架

返回首页

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