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现在的朱英已经有一个小规模的火器研究基地了,只不过进度太让人无语。
两年还没造出一个能用的,顶多算是烟花。
毕竟火器工匠,几乎全部掌控在大明官府手中。
那些研究人员的基础太差,光是基础培养,都要花费很大的心思和时间。
即便有着后世的眼光,但朱英估计,想到达到目前大明火器的程度,至少都是十年打底了。
兵仗局那边要是能搞几个老工匠来,随便都能抵得上好几年的研究了。
如此看来,京师便是非去不可了。
“通知商会的各个负责人,立即化整为零,向江南地区出发,不要怕花银子,也不要怕亏损。”
“安排数百人过去,随时等候我的命令。”
思索良久,朱英对张伯再次吩咐道。
现在不见得能拐到,但说不准真拐到了,后续的撤退,必须先计划起来。
“是,东家,我这就去安排。”
张伯对于东家的意思虽然不理解,但东家运筹帷幄,只需听从命令就行。
安排好一切,吃过晚饭,天黑朱英便回房休息。
这年头晚上可没什么娱乐活动,或许江南有,但北平天黑后,街道上便是清清静静,除了少数一些青楼还亮着灯火。
其他地方,早就是一片漆黑了。
对于女人,现在的朱英暂时兴趣不大,刀口舔血,流浪的日子多了。
成家目前对于朱英来说,却是一种奢望。
定下的三个五年计划,目前朱英已经达到两个了。
第一个五年,建立自己的势力:完成。
第二个五年,稳固基本盘,扩大影响力:完成。
第三个五年,发展工业,制造火器,海外开国:进行中。
“想来这次的京师之行后,应该可以找个地方稳定发育了。”
坐在书桌前的朱英,此刻也不免有些得意。
不是每个后世人过来,在这大明初期,都能达到这般成就的。
“可惜这一切,父亲你看不到了。”
短暂的得意过后,朱英又有些感慨。
对于南京,朱英并不陌生。
十年前,当朱英醒来的时候,变成了一个约莫八九岁的孩子。
朱英所说的父亲,便是当时收养他的养父。
养父是一名行商,朱姓,长年四处奔波,于南京城外,长江边上捡到他。
养父先辈是元末流民,大明建国初期,便在淮安某乡定居,干起了商人的买卖。
养父妻子难产而死,诞下一子,在和养父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感染风寒不治而亡。
当时的朱英大概八九岁的模样,并没有原身的记忆,只好假装失忆。
养父见朱英年岁跟逝去的儿子差不多,认定这是老天爷送给他的儿子。
便将朱英收养。
因为早前养父亲子是在路途中病逝,养父带着朱英行商几年后,回家便声称朱英便是早前自己的亲子。
养父常年行商,甚少回家,所以村里人也没多在乎。
朱英这个名字,是因为当时养父捡到朱英的时候,浑身几乎赤裸,有些破烂的布条在身上。
布条残缺,不过某区域断裂处,依稀能看到有个金丝绣成的英字。
养父的儿子也没大名,只有个狗蛋的小名,便干脆取名朱英。
那块布,至今还被朱英保留着,放置在西域的地盘里。
布是蜀锦,极为华贵。
显然前身的身世应当不错。
只是被沉了江,估摸着要么就是家族倾覆,要么就是族中相残所致。
朱英也懒得去理会。
这又不是后世,仅凭一块破布去找,难如登天不说,还不见得是个什么情况。
往事如风散去,过好自己就行。
.......
次日清晨,燕王府门外人马聚集。
其中比较惹眼的是一辆马车,这显然是为朱高炽准备的。
朱棣并不想带这个大儿子过去,但是没有办法,礼法如此。
太子薨,朱棣要是带个次子前去吊唁,指不定会被言官喷成啥样。
那可是连他父皇朱元璋,都敢对喷的存在。
惹不起。
燕王府内,有侍卫像朱棣汇报。
“殿下,昨日夜里朱英所处并无任何异象,刚才已然带着行李前来王府,不久后便会抵达。”
燕王朱棣闻言,笑道:“此子倒也还算识相,通知下去,立即准备出发。”
“是,殿下。”
侍卫前脚离开,后脚姚广孝就来了。
“道衍大师,也准备一同去京师?”看着姚广孝的背囊,朱棣不由问道。
“京师有些老朋友许久没见了,这次去联络一番。顺便也帮殿下看着朱英,免得误了大事。”姚广孝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