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安在涛走到最后座位上坐下,也没说什么。
但前面一个留着小平头的30多岁年纪的男记者回头来望着他。
这人的眼睛很小,看上去总像是在眯缝着,只是在看人的时候眼神中流出一丝热芒,给人感觉很古怪。
“你是晨报的安在涛吧?听说你是刚来的燕大毕业生?”小平头笑了笑,小眼睛变得更眯缝了,伸过手来,“张伟,滨海日报要闻部记者。”
其实这几个人,安在涛都认识,尤其是这个张伟,还是他的铁哥们。
前世时,没少跟这几人打交道。
他们都是各自报社的腕儿。
安在涛微微一笑伸出手去,“安在涛,请各位前辈多多指教!”
话匣子一旦打开,车厢里的气氛就变得热烈起来。
安在涛这个名字,这两天早就引起了这些名记们的注意。
一个普通记者采写的稿子得到市高官亲笔批示并做了同步通稿,在滨海媒体界还是头一回。
他们仔细阅读了安在涛写的稿子后,暗暗叫绝。
文笔之老练,分寸感把握之强,咋看咋不像出自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之手。
滨海晚报的女记者王雅丽回过头来,向安在涛伸出了大拇指,“小安,还记得我吗?”
安在涛一愣。
王雅丽他当然是很熟的。
她老公后来还成了他的下属。
可现在——应该还不认识她吧?
却听王雅丽嘻嘻一笑:“记性不好哟。当年民泰老板那一万块钱地高考状元奖金,可是我牵的线哟……”
安在涛恍然大悟。
原来这便是当初高考成绩出炉后采访他的女记者。
高考成绩刚一出来,王雅丽就追上门来写了一篇不短的通讯。
安在涛清晰记得,标题叫《寒门学子的励志之路》。
报道见报后,民营企业民泰实业老板路逢春就主动联系报社,愿意拿出两万元来分别作为滨海文理科两位状元的助学奖金。
为此,报社专门搞了一个助学活动,还邀请了市里领导出席,轰动一时。
因为在94年,一万块算是一笔巨款了。
正是有了这一万块钱,安家母子才分到了现在居住的两居室。
“啊,原来是王姐。”安在涛探起身来伸过手去,与王雅丽软绵绵的小手轻轻握了一握。
今日早报记者孙萌萌有些好奇道,“王姐,小安是哪一年的高考状元啊?”
“94年的文科状元。”王雅丽回过头来,微笑了起来,“我看到小安的名字就感觉有些好奇,后来一打听果然是他。”
……
现场会。
高架桥被交警封闭起来,外围人山人海,而其中的空场上,铺着红地毯,摆着几排座位。
坐席后面,还打着一条横幅:研究解决高架桥问题工作现场会。
民警围成了一个圈,将现场会的会场团团护住,严禁围观的人群闯入。
按照惯例,参加活动的记者是有纪念品拿的,这是不成文的潜规则。而有些企业搞活动,为了宣传需要甚至会公开送记者红包。
安在涛跟在王雅丽和张伟的后面,去签到处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领了一件衬衣。
接近9点20的时候,黑色的桑塔纳2000才一辆接着一辆地开进场中,从车上下来一个个清一色穿着白衬衣的市领导,然后轿车又一辆辆地开出场中。
人大的主任、副主任,政协的主席、副主席,市政府的5个普通副市长,各区县的书记区长,下车后稍加寒暄便围拢在一起,等待滨海市最后的两个首脑级人物——市长蒙虎,市高官杜庚。
出人意料的是,杜庚也好,蒙虎也罢,都没有乘坐自己的专车,而是坐着同一辆咖啡色的面包车姗姗来迟。
从面包车上先跳下来的是市委办主任宋亮,他手里提留着杜庚的黑色提包,另一只手还握着杜庚的不锈钢盖杯,接着是市府办的副主任,也就是市长蒙虎的大秘马扬。
两人下了车,将车门一拉到底,市委秘书长宋希坤和市府秘书长周清利这才下车,最后才是面色微微有些涨红的市长蒙虎和神色隐隐有些阴沉的市高官杜庚。
杜庚和蒙虎的细微异常表现,让敏感的滨海头头脑脑们心里一阵凛然。
杜庚下了车便大步走向那一排坐席,径自做到了中央属于自己的位置上。
蒙虎却不慌不忙地跟人大政协以及各区县的几个领导寒暄几声,这才慢慢走向了坐席。
领导们按照级别和排名入座的时候,电视台的摄像机早已开始到位,而安在涛这些记者们也都聚集在了一侧的红地毯上。
安在涛看见了夏晓雪的父亲夏天农。
而夏天农也用眼角的余光现了安在涛。
夏天农不经意间投过稍带赞许地一瞥。
然后便转过头去,与临近的市政协某副主席小声交谈起来。
安在涛清朗地眼神在滨海最高层次的官员们身上一一滑过。
从杜庚和蒙虎脸上那种若有若无地僵硬表情上,他隐隐猜出了什么。
按照前世的记忆,杜庚跟蒙虎的关系并不怎么融洽。
蒙虎今年46岁。
杜庚比蒙虎还小三岁。
高洋在滨海当第二届市高官的时候,蒙虎就已经是滨海市市长了。
本来以为高洋退了之后,市高官顺理成章地由他接任。
但结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房山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杜庚竟然调任滨海,成了新任市高官。
可想而知。
蒙虎心底的烦恼和郁闷。
只是官场的事情就是这么风云变幻,谁的背景深位子就是谁的,蒙虎心里再愤懑也无济于事,只得接受现实。
但蒙虎毕竟是滨海土生土长的干部,在滨海根深蒂固。
对于杜庚,他一直采取当面举手背后变相抵制地策略。
在他看来,杜庚来滨海不过是镀镀金的。干够一届就调走了事,这滨海地一把手最终还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