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五章 请爷爷下旨,召回淇国公

  应天,奉天殿。

  永乐大帝朱棣高坐于龙椅之上,气吞山河。

  在他的左手下,站着三个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男人。

  从永乐大帝这边向后蜀打头第一个白白胖胖,气质和蔼,还有点儿破腿的中年男人,这位便是大明当今的太子朱高炽了。

  至于朱高炽身后那身材挺拔,体格魁梧,和永乐大帝长得有五分像的男子,便是当今汉王朱高煦。

  而朱高煦身后那位气质有些阴冷,眼神有些阴鸷的,便是赵王朱高燧。

  再往下就是诸位大臣了。

  而此刻大臣们已经吵翻天了。

  今日争吵的内容就一个,那就是是否要迁都。

  迁都一直都是朱棣想要做的事情。

  太祖皇帝时期就曾想过要迁都。

  应天终是偏安一隅之地。

  为此还特意派出懿文太子前去洛阳和长安进行实地考察。

  可结果也正因为此次考察致使太子患病不幸离世。

  而太祖皇帝也因为太子离世了,更没有心思主张迁都了,所以这事就一直搁置下来了。

  可现在朱棣登基了。

  他还记得太祖皇帝当年的主张,他也十分赞同,不过略有不同的是,他曾向懿文太子进言过。

  “洛阳和长安虽是古都,然经过汉唐两朝,气运已绝,可北平不同。”

  “未来五十年甚至百年之内,我大明的主要对手依旧来自于草原漠北。”

  “北平虽在燕地,亦在边境,可也正因如此,在面对漠北草原威胁之时,才可快速反应。”

  “相较于应天出兵,仍要跋涉数千里才能抵达战场,到那时士兵困乏,只怕发挥不出平常战力的七成。”

  “而如果在北平出兵,便可做到兵贵神速。”

  “而且帝都于北平,亦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对于天下百姓的激励都是前所未有的。”

  当初太子看完了朱棣奏折之后,大赞四弟有才,正打算考察完了长安就转到去北平。

  却不料出了意外。

  而如今国家在靖难之后终于又稳定了下来,朱棣也想起了太祖皇帝和大哥的主张,还有迁都的事没做完。

  这不今天朱棣刚刚开了个头,下面的臣子们便吵了起来,有相当多数的官员不支持迁都。

  理由有三,第一,迁都势必要在北平修建新的皇宫,劳民伤财不值当。

  至于第二,北平从来就不是古都,从古至今就没有哪个朝代把国都安放在北平的,那儿没有气运。

  至于这第三,朝廷要是挪到北边去了,这以后用人大权,只怕就要旁落到那些北方官员的手里了。

  洪武三十年,南北榜案还历历在目。

  朱棣甚至当时也是间接参与者之一,因为北平好多的读书人都没能取得好成绩,他也曾亲自上奏鸣不平。

  而南北榜案也不简单,五十一名进士竟全都是南方人。

  或者说绝大多数都是福建、浙江、江西这三个省份的学子。

  剩下的湖广、两广和云贵川等地区,也只有极少数的人上榜,某些地区和北方一样,一个都没有。

  太祖皇帝知道下面的那些党派官员是怎么想的,无非就是想通过垄断科举,好扩大在朝堂中的话语权,重复门阀士族之风。

  当时太祖皇帝年纪也大了,也生病了,没心思和下面的官员再拎着刀说话了。

  便想着息事宁人,让他们多加十个近视名额,录十个北方人进来,大明不是只有南方。

  可是主考官刘三吾却说。

  “北方士子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

  虽然北方连年战乱,百姓活着都成问题。

  北方士子的成绩不好,也是情理之中。

  可是要知道,洪武初年北方还有几个学子中榜。

  洪武十五年,北方进士的数量也上涨了不少。

  怎么到了洪武三十年了,太祖皇帝都治国三十年了,这北方的学子们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连人话都不会说了?还多有犯禁之语?

  别的地方也就算了,山东你连一个都没选出来?那可是孔孟之乡啊。

  太祖皇帝知道这是下面的大臣们看自己快不行了,开始有胆子挑衅自己了。

  这分明就是官权在挑战皇权。

  太祖皇帝能忍吗?

  所以著名的南北榜案爆发,刘三吾被打成蓝玉余党,杀了。

  直到那个时候,下面的江南党官员们才意识到,太祖皇帝依旧是太祖皇帝。

  虽然现在面对永乐大帝,他们肯定也没有胆子想把持朝政。

  可是怕就怕北方人记仇啊,到时候迁都北方,那岂不是连地理优势都没了。

  可这些官员们还真是把朱棣给看扁了。

  人家压根就不在乎这个。

  永乐大帝的目标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彻底扫清漠北!

  正在众多官员们吵得不可开交之时,杨士奇站了出来。

  “皇上,臣赞同迁都。”

  对于杨士奇的赞同,在场的官员都有些吃惊,要知道,他可是江西人啊。

  随后杨荣、杨溥也纷纷站了出来。

  “皇上,臣也赞同迁都。”

  三杨都站出来了,一时之间让下面的官员们有些慌了神。

  一个官员站出来说道。

  “皇上,应天是太祖皇帝亲自定都,祖制不可废,更何况迁都对我大明百害而无一利,请皇上三思。”

  朱棣嗤笑一声,看向杨士奇。

  “杨士奇,你怎么说?”

  杨士奇当即回答道。

  “回皇上,应天虽是太祖皇帝定下的国都,然太祖在位之时也曾有过迁都的想法。”

  “所以祖制不可压。”

  “至于第二,臣也认为我大明未来百年大敌仍在漠北,所以迁都北平很有必要。”

  “至于第三,我大明不是只有南方的国土,在应天,虽然可以靠天堑来守,但是那样我大明便永远无法占据主动,只能被动防御。”

  “再者说,南宋的教训还不够悲惨吗?长江天堑挡得住敌人的铁蹄吗?”

  杨士奇的话振聋发聩,一锤定音,在场的官员们主张不迁都者,个个憋的脸色铁青。

  朱棣正要打破僵局定下基调的时候。

  就在这时,大内侍卫来报。

  “陛下,太孙回来了,现在正在奉天殿外。”

  朱高炽听到儿子已经平安回来了,松了口气。

  朱棣也是如此,而后面色隐有怒意。

  “这小兔崽子还知道回来,还跑到奉天殿来了。”

  “老大,你教了个好儿子啊。”

  朱高炽听后急忙跪在地上。

  “父皇,儿臣回去之后一定好好教训他。”

  “就在这教训吧!”

  朱棣当即下令。

  “让太孙进来吧。”

  太监们立马高声唱道。

  “宣太孙!”

  朱瞻基快步入殿,偷偷的瞄了爷爷一眼,看爷爷脸色铁青,便知道自己一顿打跑不了。

  再瞄一眼正在跪在地上的父亲,朱瞻基叹了口气。

  难为老爹了。

  朱瞻基走到父亲身旁,麻溜的跪下来。

  朱棣看着孙子这几日消瘦了许多,也憔悴了许多,甚至身上的那件衣服都没来得及换。

  朱棣一阵心疼,要知道他可是最喜欢这个大孙子了。

  可这小兔崽子胆子也太大了,这次居然敢偷偷跑出去跟着大军跑到了漠北。

  虽然发现的早,没有酿成大祸,但必须也得惩戒一番。

  朱棣刻意板着脸。

  “你还知道回来呀?”

  朱瞻基立马说道。

  “爷爷,过后您怎么打我骂我,怎么罚我都成!”

  “事不宜迟,为了大明,为了我大明的十万将士,请爷爷下旨,召回齐国公!”

第五章 请爷爷下旨,召回淇国公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返回
加入书架

返回首页

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