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五章 盲盒又开了

  李组荏听的牙疼,原本想发飙。

  可一看这么多人全都看着呢,其中还不乏他的老对头,为了显示他的风度,他也只能强压下心中火气。

  曹杨的故事他听明白了。

  曹杨那意思就是:“什么都没有的人,没有可失去的,也就没有什么可顾忌的,可以随着自己的性格随意任性。”

  再言简意骇一点儿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连威胁的意味儿都有了。

  李组荏那叫一个气啊!

  不再和曹杨理论了。

  直接开始找曹杨顶头上司的事儿。

  “知办的方梅茹呢?

  还躲在一边看热闹吗?还不来看看你的人多有才?你这招人招的好啊!”

  可是喊了半天,也不见方梅茹露头。

  最终还是现里空降下来的阮副组荏插了一句嘴。

  “老李啊!方梅茹他爱人生病住院了,给我请过假的。”

  说完之后,不待李组任反应,就跟没听出来李组任说的是反话一样,笑着又说道:“确实,还别说,这个小伙子很有才啊!

  资治通鉴里头的故事,信手拈来,讲的绘声绘色。

  我们知办就缺少这样真正有知识的知识青年啊!”

  阮副组任话音刚落,周围附和声就响起了。

  “对,对,好苗子啊!”

  “一看就是个爱读书的,爱读书好啊,书有光,读最美。”

  “腹有诗书气自华,小伙子怪不得长的这么精神。”

  “……”

  李组任顿时内伤。

  这要是换了别人,若敢这么不上道儿,不给他面子,他这个一把手准保立马教其好看。

  可阮副组任,他真不敢惹啊!

  后台实在太硬了,现里大佬的秘书出身,把大佬的女儿都搞大肚,呃,专门下来镀金的。

  别看现在是个副,将来谁高谁低,还真不好说呢。

  况且人家还有这么多的拥趸,都快把他架空了。

  李组荏内伤了半晌,最终只能装模作样儿抬起手臂看了看腕上的手表。

  然后一拍脑门儿,就好像误了大事一般,急匆匆回了办公室。

  回办公室之前还不忘吼几句:“有什么好看的?都不用上班吗?还有没有纪律?”

  曹杨自然看得出来,刚才多亏了阮副组任力挺自己。

  否则的话,很有可能刚刚才到手的知办干事,就鸡飞蛋打了。

  感激的冲着阮副组任点了点头。

  拉着一旁早已目瞪口呆的王楷,就离开了这是非之地。

  直到走出大院。

  曹杨这才对着王楷说道:“接下来,我准备把你和你姐的事儿,写成新闻通讯稿。

  然后,投给事里,笙里,或者京城里的各大媒体。

  我想,你和你姐的事儿也绝非个案,肯定已经有媒体关注到了这上面,我有信心稿件会被采用。

  如果你还觉得不把稳,你可以继续用你的方法,但不要再到乡里来了,可以去献里或者事里。

  总之,别钻牛角尖儿,别干太过激的事儿,年龄这么小,再不济,明年再考呗!

  有能够考上大学的能力,着急什么?

  制度一定会越放越宽的,没人能卡的住你。”

  素昧平生,曹杨这样帮他,王楷很感激。

  两人看上去差不多大的年纪,曹杨位卑,面对起高高在上的李组荏来,却丝毫不落下风,这一点尤其令王楷佩服。

  无形中,王楷就产生了一种错觉,总觉得曹杨比他大很多。

  且还非常值得信赖。

  因此,一声“哥”叫出来,毫无违和感。

  “哥,大恩不言谢。

  你说的有道理,我听你的。

  我觉得你说的这个撰写新闻通讯稿的办法很可行。

  我和我姐也能帮忙。

  要不,明天我再过来找你?”

  曹杨一想,既然要采取遍地撒网模式的投稿,这年头又没有打印机,姐弟俩帮着誊抄一下,还真能省下很多时间。

  便点了点头:“那你就明天中午过来吧!赶在我下班来就可以了,就在前面路口等我吧。”

  王楷点了点头,也不罗嗦,转身就走了。

  曹杨回到办公室,发现之前和他打过招呼聊过天的同事,全都对他敬而远之了。

  他也不在意。

  趋利避害人之常情。

  没人过来打扰,正好用来构思通讯稿。

  无意中一摸裤兜,竟然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个笔记本。

  心中顿时明了,盲盒又开了。

  看来刚才和李组荏的一番交锋,并没有白费功夫。

  整出来了个这么大个活儿,那么多的人看热闹,怎么可能不算整活儿成功?

  迫不及待的掏出来一看,竟然是《长安的荔枝》小说手稿。

  这本书他看过,印象还挺深刻的。

  讲述的是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在贵妃诞日之前,需要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的故事。这个任务看似不可能完成,但李善德为了家人,决定放手一搏。这本小说不仅展现了小人物的乱世生存之道,也体现了事在人为的热血奋斗精神。

  是一部中篇小说,大约八九万字的样子。

  属于历史类职场外加悬疑推理文。

  “好像首次出版是在2022年啊。

  这怎么,这么早就出来了呢?

  连我自己都莫名其妙鸠占鹊巢了,何况一部小说?”

  念及于此,曹杨也就释然了。

  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能在后世火,放到现在文化沙漠一般的70年代末期,肯定会非常惊艳。

  除了一个电影剧本,又多了一本小说,这让曹杨准备站上70年代末文学创作风口的心,又迫切了一些。

  至于剽窃不剽窃的,重生,穿越的人,不都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吗?

  要脸的话,谁还重生,穿越?

  一重生,穿越,就自挂东南枝算求。

  按耐下激动不已的心情,曹杨开始构思新闻通讯稿。

  这个他在行啊!

  上辈子第一桶金,他就是凭借着做新闻标题党,写震惊体赚来的。

  最擅长的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姐弟俩的隐情?”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选人才。”

  刚刚才拟了几个标题,曹杨就意识到了,这个年代不能这样搞,这样搞会出大问题的。

  这可不是后世,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心里头得有点儿逼数。

  必须得悠着点儿。

  还是尽量实事求是吧!

  “搞好高招,还有许多艰巨、细致的工作要做。”

  改成这个标题,曹杨满意多了。

  标题拟好了,下面的具体内容写起来,那可就顺畅的多了。

  上辈子,曹杨好歹也是一本院校毕业,而且还从事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文字工作,写这样的豆腐块儿,自然手到擒来。

  但见其下笔如有神。

  “1977年高考招生文件中明确,主要看考生本人表现,家庭出身不能成为录取大学的阻碍。

  然实际操作中……

  这令许多考生和家长依然心有余悸。

  尽管已经连续经历了77,78两届高考,可……”

  曹杨一边思考一边写,中间很少停顿,几乎一气呵成。

  洋洋洒洒近千字的一篇通讯稿,很快就被他写好了。

  写完之后,检查了一下错别字,又修改了一下用词以及不恰当的地方。

  在末尾处添上:“看来,切实贯彻最高决策层的指示,搞好gaokao改g,还有许多艰巨、细致的工作要做。”

第五章 盲盒又开了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返回
加入书架

返回首页

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