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七章 好新闻

  王丽忙着看曹杨誊录好的书稿。

  王楷也没闲着。

  他一边大嚼着馒头,一边翻阅起了曹杨开盲盒开出来的手稿初稿。

  “《长安的荔枝》,一骑妃子红尘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我就说嘛,长安那地方哪有什么荔枝?你原来写的是这个历史典故啊!”

  曹杨也不插言,只笑着点了点头。

  王楷很显然对小说不感兴趣,小鸡啄米似的东一瞅一眼,西看一下,只三两下就把手稿翻完了。

  翻完之后,见还有一本手稿。

  好奇心作祟,又翻了起来。

  “《新中国第一大案》?

  这是侦破推理小说吗?

  哥你可真厉害!连侦破推理小说都会写?这个很费脑子的吧?”

  曹杨:“这个不算推理,也不是小说,而是电影剧本。”

  王楷顿时更加拜服了:“电影剧本你都会写?”

  不待曹杨回答。

  聚精会神看小说的王丽,突然把眼睛从稿件上挪开了。

  她难以置信地盯着曹杨:“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你写的真是太好了!

  曹杨你真是太有才了!

  你这样的人就应该在大学里待着,以你的天赋,深造之后绝对能够成为大师的。”

  曹杨毫不谦虚,呵呵笑道:“我也是这么想的。

  可天不遂人愿呀!

  我没你们那么会考试,连考两届我都没考上。”

  闻言,别说王丽了,连王楷都吃惊的张大了嘴巴。

  “哥,原来你也参加了高考啊!

  你这么有才,怎么可能会……?”

  “落榜”两个字,王楷最终没有说出口。

  他觉得说出这两个字就是伤口上撒盐。

  所以及时住口了。

  曹杨却很是无所谓。

  趁机装逼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对我这样的人来说,即使与高考失之交臂,我也注定会光芒万丈的。是金子早晚总会发光的嘛!”

  这逼装的,直接给姐弟俩整了个哑口无言。

  这个时代的人都含蓄惯了,哪儿见过曹杨这样的另类啊?

  强行装逼完毕之后,曹杨不管姐弟俩做何反应,只一门心思留意自己的裤兜。

  既然是“装逼整活儿外加助人为乐盲盒”,顾名思义,那肯定整活儿行,助人为乐行,装逼自然也能行了。

  果然和他想的一样。

  片刻之后,裤兜里突然多了一样东西。

  冰冰凉。

  硬邦邦。

  其硬度简直令老二退避三舍。

  “肯定不可能是笔记本了?”

  果不其然,掏出来一看,曹杨傻眼儿了。

  竟然是一瓶橙色的液体。

  玻璃瓶包装。

  也没个标签。

  看上去倒很像是这个的年代橘子汽水。

  可到底究竟是不是?曹阳也不敢确定。

  王楷眼尖,见曹杨拿着瓶橘子汽水发愣。

  顿时就笑了:“哥,你可真贴心!给我们带馒头还不忘汽水。你这是怕我噎着呀!”

  曹杨无语。

  随手把汽水往这货面前一放:“这瓶汽水放了很长时间了,也不知道变没变味儿?你,你,你要是敢喝,你就尝尝。如果味道不对头,就千万别再喝了,啊?”

  王楷如获至宝。

  “这有啥不敢喝的?好东西啊,我也就以前喝过一次。我姐好像还没喝过呢!”

  说着,大板牙一咬,就把盖儿打开了。

  很是珍惜的啅了一小口。

  顿时,幸福的眼睛都眯缝起来了。

  “嗯,好喝。”

  接着,手掌擦了擦瓶口,献宝似的就把瓶子推到了王丽面前。

  “姐,你尝尝,橘子味儿的汽水,真的好喝。”

  见盲盒开出来的汽水还真能喝,曹杨这才放下心来。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

  给姐弟俩打了声招呼。

  说自己要回去上班,让两人就在这里抄录,等到下午下班他再过来。

  顺带把姐弟俩填好的那些信封也一并拿走。

  早一点儿寄出去,就能早一点儿见报。

  王丽还争着抢着要给邮票钱。

  曹杨大手一挥,头也不回的就走了。

  一共七封信,每封信四分钱邮票,一共也就两毛八分钱。

  曹杨好歹是重生者,好意思要这点儿钱。

  他这个大队长家的老疙瘩,手里头的零花钱还是不缺的。

  等到曹杨下班,再次来到村小时,王楷早就把《新中国第一大案》剧本誊抄完了。

  剧本毕竟字数少。

  而王丽还没把《长安的荔枝》抄完。

  此时,天色已经不早了,再抄下去,姐弟俩恐怕就得赶夜路了。

  曹杨便让王丽把稿子带回去抄录。

  第二天中午,王楷就把抄好稿子给曹杨送过来了。

  王丽的字很好。

  字如其人,有着独特的风采和神韵,灵动而秀美,工整而大方。

  看着很是赏心悦目。

  本着宜早不宜晚,曹杨直接去了邮政所。

  两份《长安的荔枝》手稿,他一份投了《延河》,一份投了《京都文艺》。

  至于《新中国第一大案》,曹杨准备再等等。

  一来,十大电影制片厂的投稿地址他还没搞清楚。

  二来,他很清楚,一个电影剧本被采用,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拍摄一部电影,毕竟要比在杂志上登一篇文章难多了。

  必须得从长计议。

  ………

  接下来,红卫乡的农忙就开始了。

  这个时代的粮食收储,那可是一等一的大事儿,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

  李主任忙的都整天不见人影,自然无暇给曹杨这只小虾米穿小鞋。

  连曹杨都不得不佩服他老爹曹满屯的高瞻远瞩。别的单位都忙的飞起,唯独知青办里波澜不惊。简直就像是一个被遗忘了的角落。待在这里,那叫一个安逸。

  ………

  《中国青年报》创刊于1951年4月27日,是团中央的机关报。

  这个报纸,是以青年为主要读者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主流媒体。

  一切新闻围绕着“青年”这个主题展开。

  凡是涉及到青年的话题,他们都很感兴趣。

  正是高考招生季,大学生在这个年代那可是真正的天之骄子,又是国家和民族当之无愧的希望。

  因此,关于大学生的新闻稿件,青年报的责编们都非常重视。

  杨永晴是去年刚刚入职青年报的萌新责编,工作热情非常的高涨。

  今天上午一上班,她就开始处理投稿,都看的头昏脑胀了,也没舍得休息一下。

  可即便就是这样,她也没有发现特别惊艳的稿件。

  正准备再看最后一封,就停下来休息休息。

  刚刚漫不经心的展开稿件,她就被标题吸引住了目光。

  “家庭成分,还在“横刀立马。”

  敏锐的专业嗅觉,让她一下子就意识到了,这份稿件绝不简单。这上面所说的问题肯定非常具有代表性。

  于是乎,她就迫不及待的往下看。

  “1977年高考招生文件中明确,主要看考生本人政治表现,家庭出身不能成为录取大学的阻碍。

  好新闻所必须具备真实性、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和显著性,同时在这份稿件上体现了出来。

第七章 好新闻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返回
加入书架

返回首页

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