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三章 又碰上了开盲盒的机会

  今天是1978年8月22日。

  曹杨觉得,这个时间节点,有点儿尴尬。

  看似什么都能做,实则可操作性很小。

  唯一能捣鼓的,应该就是投稿了。

  曹杨记得很清楚,七十年代末,是文学创作的黄金期。

  人们的精神世界亟待丰富,人们对文化知识以及文艺作品的渴求,就像干涸的沙漠急需要水。

  因此,这一时期,从朦胧诗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等,大量的作品涌现了出来。

  满大街都是文艺青年。

  此外,这个时期的文化政策也相对开放,尊重创作者、尊重艺术、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原则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实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环境。

  也就是说,在70年代末搞文学创作,那就等于站在了风口上。

  “盲盒能抽到文艺作品,记忆里还有一些耳熟能详的,自己本身笔力也不差,那还等什么呢?”

  还没走到家,曹杨就已经把接下来自己究竟该怎么走的计划,搞定了。

  他决定,顺应潮流做雷军口中站在风口上能起飞的猪。

  时代潮流,浩浩汤汤,逆之者亡,顺之者昌。

  能够重活一世,曹杨是来享受,是来浪的,他当然要顺势而为。

  他爹曹满屯是曹家村大队大队长,他家的光景自然不可能是村子里最差的。

  当然,也不能是最好的。

  这年头讲奉献,比拼的不是富有,而是觉悟。

  觉悟就是低调。

  明明比别人好,却不能承认。

  必须得装犊子,卖惨。

  我穷,我光荣。

  可谁特么不知道穷是病?

  归根结底,拧巴!

  曹杨家尽管住的也是土坯房,但好歹房顶上盖的是瓦片儿。

  院子很大,有院墙。

  当他推开破破烂烂的院门,走进院里时,正在厨房里头忙活的,他现在名义上的娘,伸头看了他一眼,就把头缩回去了。

  然后,厨房里头就飘荡出来了几句恨铁不成钢的话语。

  “还知道回来呀,你?

  咋没喝死在外头呢?

  遇到点儿事儿就自暴自弃,没出息!

  没考上,有什么大不了?咱村里头那么多人没上过大学,不照样活人?

  媳妇跑了,再找一个就是了,咱家又不是给你娶不起媳妇?……”

  听着像训斥,实则是在开导。

  尽管这并不是曹杨真正意义上的父母,可他仍旧感觉到了一丝温暖。

  丝毫没有生份,紧走两步,他就进了厨房。

  “说的对!我想通了,以后不会再自暴自弃了。

  有吃的吗?我饿了。”

  终究不是自己的母亲,所以在称呼上,曹杨还是含糊了过去。

  身上穿着补丁衣服,看上去满面尘灰烟火色,都已经两鬓斑白了的曹杨母亲闻言,难掩惊喜。

  惊喜的都快流出眼泪了。

  “好。

  好啊。

  想通了就好。

  有,有吃的。

  你最爱吃的大米饭,妈一直给你锅里头热着呢!就怕你饿。

  这不,还有你最爱吃的笋干炒腊肉……”

  曹杨母亲笑着,献宝似的,把温锅里的饭菜端了出来。

  78年的食材做出来的饭菜,貌似和后世的味道很不一样。

  早就饿了的曹杨,都等不及端上饭桌了,随手操起筷子,直接就站在厨房里站着开干了。

  笋干炒腊肉的味道简直太香了!

  柴火灶焖出来的米饭也香。

  看着面前狼吞虎咽的儿子,曹母脸上顿时红泛起了姨母笑。

  “哎呀,慢点儿吃,别噎着,又没人和你抢?”

  说着,转身,朝屋子里头很是惊喜的喊了起来。

  “他爸,他爸,你快出来看看你儿子呀!你儿子这茬儿,好像真翻篇了!”

  这两天一出门就被人背后指指点点的曹满屯,连门都不敢出了,正躲在屋里头闷闷不乐看报纸。

  闻言,走进厨房。

  瞅了一眼儿子,眉头舒展了一些。

  可仍旧没好话:“吃货!

  干啥啥不行,吃香喝辣第一名!”

  曹杨一边鼓着腮帮子大嚼,一边抬眼望去,见曹满囤两鬓斑白,满脸皱纹。

  肤色黝黑,却精神矍铄。

  身上破烂褂子上打着补丁,嘴里头说出来的话虽难听,但满眼关切。

  曹杨顿时就咧嘴笑了。

  笑罢,含糊不清的臭贫了一句:“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能吃是福。”

  曹满囤眉头尽展。

  “臭小子!看来真是想通了,都敢跟你爹我臭贫了。”

  曹杨点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男人的成长有时候只需要一瞬间。

  你们不用再担心我了,放心吧,我以后绝对让你们刮目相看。”

  老两口对望一眼,欣慰至极。

  曹母:“看来,咱家的老疙瘩真的长大了!”

  曹满囤:“那,吃完饭,赶紧去乡里知青办报道去,再不去,人家可就要把名额给别人了。

  田里的稻子快熟了,你这学校里也放假了,天天呆在家里不上工,别人可就要说闲话了。”

  曹杨秒懂。

  只能感慨这便宜父亲还真是疼儿子。

  民办教师暑假也是要参加集体劳动的,为了免去儿子风吹日晒农活之苦,曹满屯硬是凭借着自己的这张老脸,又把儿子塞进了知青办。

  只要进了知青办,甭管干什么,那就等于又有事儿做了,即便就是遇上了农忙,也可以心安理得的坐办公室。

  果然,无论什么年代都得拼爹啊!

  曹杨一个来自于后世的人,哪干得了这个年代的农活?

  真要让他去干的话,恐怕几天下来就得活活累死。

  因此,心照不宣,忙不迭点头。

  一边点头,还一边表态呢!

  “您放心,进了知青办,我绝不给你老丢脸。”

  曹满囤心情大好,大手一挥:“别给我惹事儿就行。”

  吃完饭,曹杨推出家里的二八大杠,一溜烟就去了红卫乡知青办。

  这个年代的知青办,主要负责动员、安置、管理和教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

  听起来具体事务挺多,但大多务虚不务实。

  尤其是到了这1978年,即将告别它的历史使命了,可想而知有多闲?

  曹杨的报道,其实也就是走个过场而已,私底下都说好了的事儿,能有啥变故?

  刚刚在属于自己的办公桌后面坐下来,他就听见窗外,一个青年正在大声朗诵人民日报。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各级领导干部要支持青年人报考大学,在政治审查中,要重在本人表现,为建设四个现代化选拔人才,这是关系到我国千秋万代的大事。”

  起初曹杨还没太在意,可这青年一直翻来复去,十遍20遍50遍100遍的背,这就令曹杨颇为不解了。

  让他突然想起了后世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大江大河》。

  恢复高考后,宋运辉和姐姐宋运萍都过了分数线,却因为问题递交不了政审材料。

  渴望上大学,渴望改变命运的宋运辉犯起了轴劲儿,跑到乡镇办公地不停的背诵这篇社论。

  一样,也是10遍不行,100遍,100遍不行,1000遍。

  真是轴起来,十头牛都拉不走。

  “这小伙子不会就是宋运辉吧?”

  “大江大河里,宋运辉和他姐宋运萍不正巧也是1978年夏天考上的大学吗?”

  “难道我鸠占鹊巢的这个世界是影视作品中世界?”

  “我的金手指可是整活儿外加助人为乐盲盒,要不要帮他一把,开个盲盒呢?”

第三章 又碰上了开盲盒的机会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返回
加入书架

返回首页

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