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十章 诱敌深入之计

  中书省胡相府。

  朱元璋已经下旨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并颁布了律法,该组成为“三法司”。

  胡惟庸对于这个政策,十分的赞同。

  这样一来,许多诉讼之事,就可以在三法司解决,然后中书省只需要负责一个传达就好了。

  这倒是省事不少。

  御史台裁撤了,刘伯温也就被免职了。

  他一个平民,想要捏死他,那还不是义无反掌吗?

  此时,一位官吏来报。

  “胡相,兵部急报,嘎呼尔大军已经攻破雁门口,太原狼烟已经燃起。

  大军何时可以出发?”

  “快召集众臣前来议事!”

  朝中文武百官都慌忙赶来,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要上朝了呢。

  胡惟庸将紧急军情告诉了大家,让大家回去之后立刻准备出征用品。

  命令一到,即可就能启程。

  胡惟庸通知蓝玉等人放心,一定保持他们前线的补给。

  胡惟庸十分享受这种过程,看着大家忙前忙后,他心里无比舒畅。

  他看向天空,心里暗道:“这天下,到底姓什么?”

  ......

  早就有人将胡惟庸最近的行为作风告诉了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对于胡惟庸的做派很是担忧,这俨然一个二皇帝啊。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那么多年,十分了解他,他是不会允许这样做的。

  这胡惟庸的灾难恐怕就要来了。

  胡惟庸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私底下也叫他老师,可是当胡惟庸当了相位之后,他就完全变了。

  变得没有那么听话了。

  另外还有一件事,李善长的亲弟弟李善信,也参与了驸马欧阳伦的盐铁走私一案,并且有把柄在胡惟庸手上。

  这件事虽然现在没有清算,但始终是一个定时炸弹。

  李善长也因此不敢得罪胡惟庸。

  现在又见他如此嚣张,他这才打算远离朝堂了。

  于是,他亲自入宫觐见朱元璋。

  “善长,这么急忙入宫有何事啊?”

  “上位,我这次前来是来请辞的,如今我以年过六十,力不从心了,特意请旨告老还乡。”

  “怎么,汤和前脚走了,你也要走,咱这朝廷就这么让你们不满意啊?”

  “上位,你别误会,如今大明四海清平,我们真的是老了。”

  “那你走了,谁可以担当左丞相相位?”

  李善长了解朱元璋,尤其是推荐人这种情况下,他虽然表面上会问群臣意见,其实他内心从来都是自己决定的。

  李善长只得说:“吏部侍郎汪广洋。”

  “此人心胸小,不行!”

  “诚意伯刘伯温!”

  “他向来心高气傲,让他当丞相,说不定哪天就被咱砍了。”

  “吕本。”

  “不行不行,善长,胡惟庸如何?他可是你的学生。”

  “胡惟庸虽有才干,但他驭下太钢,容易折断,不行不行!”

  “那行吧,咱在想想,既然你去意已定,咱也不留你,准你告老还乡,金陵城府邸你可以继续住,杭州张士诚有座吴王府,咱也赐给你。

  当然,咱这并不是软禁你,你可以随意前往走动!”

  “谢上位!”

  李善长告老还乡了,不久胡惟庸就被任命为中书省左丞相。

  真正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步。

  李善长则更加担心了,于是他在杭州开始玩物丧志,纳小妾等,以此麻痹自己。

  同时也想让朝中之人放心。

  ......

  胡惟庸铁腕的办事方式。

  在这大明初期的确收到了很大的成效。

  让官员的办事效率提高了不少。

  也就几日功夫,十五万大军出动的所有所需都准备齐全。

  他前去武英殿汇报。

  朱元璋大为欣慰,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相反李善长倒是看错他这个学生了。

  这么能干的人,他不知道在担心什么。

  朱元璋内心的自负感升到了极点。

  从李善长加入阵营以来,朱元璋就经常听他讲经论道,朱元璋没有什么文化,很多时候只得求助于他。

  这让朱元璋面对这些文人有一种自卑感。

  后来当了皇帝,他总想摆脱这种情况,才有了很多独断专行的事情出来。

  这也导致了刘伯温,李善长之辈的人出谋划策的机会越来越少。

  还让朱元璋养出了巨奸杨宪。

  朱元璋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但心里始终是不服气的。

  这一次,李善长告老还乡,他本身是比较高兴的,朱元璋不止想让李善长告老还乡,他还希望淮西那些兄弟们都能够主动请辞。

  可他没有想到李善长居然举荐了那几个人当丞相,还说胡惟庸如何如何!

  现在事实证明,他李善长看走眼了,胡惟庸可是一个十分能干的丞相。

  朱元璋对他大加赞赏。

  “胡相真是咱的左膀右臂,这事情办得漂亮,这场仗打下来,你当记头功!”

  “为上位分忧是惟庸应该做的!”

  一旁的太子朱标,对于胡惟庸的做事能力还是十分认可的。

  朱元璋含着笑意道:“胡相,既然已经准备妥当,就让大军即可出发吧!”

  朱标却说:“父皇,儿臣建议,大军不必着急行军,而是张开口子,慢慢让嘎呼尔进来,再一口吃了他们。”

  朱元璋大喜。

  “标儿,此等战术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以前从来不看兵书,觉得里面都是些阴险计谋,彼此算计,不合圣人之道,现在怎么也知道用计了?”

  ‘父皇,打仗非儿戏,那是将士们用血肉去拼杀,对敌人仁慈,敌人会对我们仁慈吗?

  嘎呼尔部,时常扰我边民,孩儿恨不得食其肉,啃其骨。’

  “好啊,就按你的办法来,让蓝玉朱棣等人缓慢出发,诱其深入,这些人是游牧部落,在草原上面征战十分英勇,等他们进了中原之地,处处山川河流,就是我大明的长处了。

  来人拟旨!”

  胡惟庸拿着圣旨去宣旨去了。

  朱元璋拉着朱标,十分高兴地说道:“标儿,咱高兴啊,以前我怕你太仁慈,管不了这些人,现在看到你的变化,爹实在是高兴啊!

  只有恩威并施,才是帝王之道啊!”

  “是的,爹!”

  与此同时,系统提示出现。

  “此计甚狠,敌人中计将会死伤无数,计谋增寿半年,如若真的中计再增寿三年。”

  朱标大喜,看来以后得多出点狠主意了。

  胡惟庸离开皇宫一路上都在思索刚才发生的事情。

  太子朱标,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计策不像是能出自他的口啊。

  他本来就是以仁德而闻名,怎么会突然变了?

  莫不是这背后有高人指点?

  不行,我得暗中调查一番,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一调查,很容易就发现刘伯温的太子太师身份。

  原来如此,这个刘伯温离开了御史台,又投到了太子麾下。

  李善长都走了,刘伯温还不走,看来不除掉是清静不了了。

  于是,他拿着圣旨去找蓝玉,并商量除刘伯温之计。

  却不知道,此举可谓自投罗网,蓝玉已经倒戈,胡惟庸也即将大难临头了。

第十章 诱敌深入之计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返回
加入书架

返回首页

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