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何其荣幸
吉普车驶上中街,韦礼示意司机放慢车速,防止泥水溅到村民的身上。
问讯出来的村民很多,当看到端坐在车里面,朝他们点头打招呼的韦礼时,饱经沧桑的脸上纷纷露出十二分的笑容,都想尽可能多的给韦家最有出息的三爷留下一个深刻的好印象。
等到远远地听到马蹄奔腾,车轮滚滚的声音,原本还在议论的村民,顿时做鸟兽散。
都不用看,村民们就知道,能在中街打马狂奔的,除了名不副实的韦智,再没有别人。
韦智教训过赵如镜,远远地看了一眼停靠在路边的吉普车,这次一拽缰绳,缓缓使力,让两匹马慢下来。
赵如镜还想跟韦智解释,但看他冷着一张黑脸的样子,知道自己这个喜欢用拳头说话的四舅哥还在气头上,就看着韦信说道:“小六,你没跟几个哥哥说?”
韦信急忙说道:“我回来的第二天老爷子就走了,一忙起来,就给忘了。”
“姐夫,反正也快到家了,你在忍耐忍耐,等会儿吃中午饭大家伙都到齐了我就说。”
赵如镜瞅着尬笑的韦信,露出一个无奈的表情。
猛地注意到站在自家门后探头探脑的村民们之后,果断把两个手臂从韦智的腰上移开。
他可不想在一帮庄户人家面前,丢了堂堂国民政府县长的脸面。
当韦智把马鞭扔给气喘吁吁的长工,和赵如镜、韦信走进老宅院门的时候,韦礼已经和杨令歌焚香烧纸祭奠过老爷子的在天之灵,正跟韦仁、韦礼站在灵棚外面说着话。
韦智抽了抽鼻子,忍住凑过去旁听的冲动,抬手叫过一个执事,让他带着赵如镜去老爷子灵前焚香烧纸。
并且带着怨气,冷言冷语地说让赵如镜也替自己那可怜的妹妹多烧些纸钱。
赵如镜连连点头,跪在灵前的时候,像一个幽怨的怨妇深深地看了一眼跪在自己旁边满脸窘色的韦信。
杨令歌和韦仁、韦义经由韦礼介绍相互认识之后,并没有像韦家三兄弟希望的那样去韦义的宅子里休息,而是决定现在就出门去古镇四周转转。
韦家三兄弟交换过眼神,韦仁说了一番感谢的话,就让韦义找个可靠的人跟着杨令歌,以备不时之需。
韦义点头称是,和韦礼一起请杨令歌步出大门。
孝子贤孙得跪在灵棚尽孝,给杨令歌带路的人选自然只能从熟悉的长工,或者短工里面选。
出了院门,韦义眼神极快地从或蹲或坐在大场上闲聊的人群中扫过,眼角的余光瞥见了一个站在远处的村人。
“老刘,你过来一下。”
韦义抬声喊道。
尚未散去的村民们,眼睛直勾勾瞧着不远处的吉普车,以及围站在高门大院跟前的韦家子弟们,嘴里小声感慨着。
猛地听到中气十足的喊声,一个个顿时像打了鸡血,纷纷努力挺直佝偻的腰身。
尤其是那个被韦义点到名的老汉,来不及提起趿拉的布鞋,满是褶皱的老脸迅速堆满笑意,用平生最快的速度跑了过来。
“二爷,您叫我?”
“三爷,您回来了。”
刘老汉人还没到跟前,就已经分别问候过韦义和韦礼俩兄弟了。
韦礼淡淡笑着冲刘老汉点点头,韦义则一脸和蔼之色,一边接过韦礼递过来的香烟塞给刘老汉,一边用很平和,甚至带些商量的口吻说道:“老刘啊,得辛苦你走一趟,陪杨先生在镇子周围转一转。”
刘老汉慌不迭地满口答应。
能被韦二爷亲自点兵,何其荣幸。
韦礼轻咳一声,接过二哥的话头,简单介绍杨令歌跟刘老汉相互认识。
最后一再叮嘱刘老汉,一路上务必侍奉好杨先生,一定不能懈怠。
刘老汉点头如捣蒜,看杨令歌的眼神,就像在看哪位仙家。
杨令歌主动跟空着一只手的刘老汉握了一下,客客气气地说,让他不必拘束,叫自己“令歌”即可。
韦义和韦礼一直目送杨令歌和刘老汉的背影消失在中街尽头,这才转身快步朝大门内走去。
那些闲汉们眼巴巴地看着韦礼,很想过去跟这位国军营长打声招呼,可直到韦礼跟在韦义身后进了老宅大门,也没人敢贸贸然地凑过去。
灵棚里,赵如镜已经烧过纸钱祭奠过老岳丈的在天之灵,过去跟即将坐稳韦家家主之位的大舅哥韦仁说了一会儿话,就被韦智叫走了。
赵如镜其实挺怵韦智的,即便他是一县之长,韦智不过是小小的保长,可有句话说的好,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更何况韦智还是实打实的三舅哥。
被韦智叫到一处相对而言僻静的地方,赵如镜见韦信也在,暗自舒了口气。
哥仨各自找了把木凳坐下,韦信首先说道:“姐夫,三哥捎话说到的那位高人,不会就是这位杨先生吧?”
“要我说,岁数还没我大,三哥这次恐怕是看走眼了。”
赵如镜看了眼眉头微皱,似乎在想什么的韦智,看着韦信说道:“老六,你在北平上过几年学,去没去过潘家园?”
韦信不明白姐夫为何突然问起这个,但还是老老实实回答道:“倒也去过几次,都是跟同宿舍的土著一起去的。”
赵如镜点头笑说道:“既然去过潘家园一带,那有没有注意到,在街道的一头坐落着一栋古色古香的三层纯木头的建筑?”
“并且,临街的橱窗里摆放着几个模特,它们都套着长衫、大褂、中山装和西装。”
韦信稍一回忆就点头说道:“好像还真有这么一个地方。”
“姐夫,你突然提到这个,不会是跟刚才那位‘高人’有什么关系吧?”
赵如镜注意到韦智微皱的眉头,稍稍舒展了一些,并且脸上还隐隐流露出一抹淡淡的恍然之色。
依旧顺着自己的思路说道:“那处建筑可是百年老字号隆瑞祥的总店,我曾听省府的一位长官说起,隆瑞祥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在那儿开店了,几经兴衰,一直存续到了今天,只在南京和上海开有两家分店。”
“又听闻有陪都要员亲自游说隆瑞祥的邱老板,希望他着手在山城开第三家分店,你猜怎么着,那位邱老板楞是一直没给话。”
韦信听姐夫这么一说,顿时对杨令歌产生了一些兴趣。
他一边琢磨姐夫话里的意思,一边说道:“姐夫,依你的性格,不会平白无故提到隆瑞祥,莫非杨令歌身上穿着的,就是隆瑞祥的长衫?”
——内容来自【咪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