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舌战群雄!
易储?!
短短几句话,竟是让老皇帝惊得一身冷汗!
尤其是刘胥所说的,滁州大旱,居然是因为太子无德?!
相比于老皇帝的满脸懵然。
林枫却是瞬间恍然大悟。
难怪这燕凌云刚才在玉泉宫外就敢公然谈论易储之事,原来,早在这里就预谋好了。
倘若林枫没有赶来,那眼下,岂不是这刘胥说什么,老皇帝就信什么?
到时候,就算老皇帝身体好转,可只要易储之事定下来了,他这个太子,终究是要被废!
一个废太子……待到新皇登基。
只需一杯毒酒,就能送他上路!
“好!”
就在群臣静静等待老皇帝开口时,陡然间。
就听一声冷笑。
林枫忽然上前,看向众人,目光在所有人脸上扫过,犹如钢刀刮过!
最终,落在燕凌云脸上!
“刘大人没有任何证据,只是一番言辞,就定了本宫的罪。”
“这倒是让本宫有些好奇,滁州大旱与太子无德,这两件事有什么必然联系?”
“难道,就因为天象有变,刘大人就能随意给本宫扣帽子了?!”
说话间,林枫语气加重了几分,尤其是看到燕凌云的眼神里充满挑衅。
林枫再次冷笑:“那以后若是天象再有异变,说你刘大人才是祸乱国家的根由,那你是自己上刑场,还是要让刑部给你来个三刀六洞,千刀万剐?!”
“你!”
听到林枫这么说,刘胥险些一口气没喘上来。
这太子的嘴,怎么变得这般厉害?
但没等刘胥开口争辩,燕凌云却清楚,眼前的林枫并不好对付。
当即上前,给刘胥帮腔:“陛下,臣以为刘大人其言无过,毕竟太子一向不喜朝政,陛下身体欠佳之时,都是由臣代为处理国朝政事,在臣看来,刘大人并非胡说。”
“从历年的滁州知州递交上来的奏疏,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滁州之地,向来雨水充沛。”
“而今年却是骤然有了大旱,这次旱情着实诡异。”
“刘大人所言,或许有惊人之处,但毕竟是在为百姓着想,或有让太子动怒之处,还望谅解!”
这一番话,说的那叫一个冠冕堂皇。
仿佛只要林枫不谅解刘胥的栽赃陷害,那就是在与天下百姓作对。
一时间。
林枫竟是没有吭声,只是冷冷看着燕凌云。
而群臣见状,则是纷纷起身附和。
守在病榻旁的李靖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只剩冷笑。
哪怕他是个战场上的厮杀汉,可眼前这场面,他岂能不知这就是燕凌云的安排?
只要让现在的太子被废了,那当今皇后的亲儿子,便可以继承大统!
到那时候,只怕这些个前燕余孽,就能用偷龙转凤的方式,篡了大夏的国本!
“这……”
老皇帝坐回了病榻上,眼神变得有几分复杂。
心中更是为难到了极点。
一边是天下苍生,黎民百姓。
一边是自己的嫡长子,大夏的太子。
他,到底该站在哪边?
“父皇。”
就在老皇帝陷入两难抉择之时。
林枫几步走上前,跪在病榻前,拱手行礼:“儿臣绝不信刘大人那般妖言惑众的话,但灾祸已经发生,受苦的的确是我大夏百姓……”
“眼下,无论是什么天象异变,还是有德无德,这都没办法切实改变受灾百姓们的生活。”
“儿臣以为,当下最为要紧的事情,就是救灾。”
“而这救灾一事,儿臣可以向父皇保证,一定能将这件事办好!”
此言一出,群臣顿时面面相觑。
刚才还在讨论易储,这太子,是不是太自信了点。
几句话,就想改变局面?
而这时的燕凌云更是忍不住在心中暗笑!
“太子殿下,您深居东宫十余年,从未有过处理朝政的经历。”
“这救灾一事,就算让您来做,您以为……很好做吗?!”
“再说,莫非太子殿下以为朝廷光是放粮,没做过其他事?眼下滁州灾情如火,不单单是饿殍遍地,更有无数流民!”
“每每放粮,都有无数流民哄抢,使得朝廷的救灾还没开始,就已经无法进行!”
话说到这,燕凌云看了看林枫。
眼神里尽是浓浓的嘲讽。
虽然没有直接嘲笑林枫,但这一番话,却是让群臣都反应过来。
就凭这废物太子,给了机会,只怕也不中用。
“燕大人说的没错,滁州赈灾可不是轻飘飘一句话就能解决,太子莫要太过自满!”
“是啊,这滁州灾情如此严重,太子真以为是儿戏乎?”
“诸位大人,跟太子说这么多有何用?还不如,继续商议这易储之事……”
燕凌云刚说完话,群臣便纷纷开口附和。
这不单单是对燕凌云的附和讨好,更是对林枫的能力提出了质疑。
“燕大人没有办法,不意味着本宫没有办法。”
“倘若诸位大人不信,那就不妨试一试,看看到底是本宫无德无才,还是燕大人……”
有些话,不必说尽,言下之意便已经是人尽皆知。
一如此时。
听完林枫这一番话,燕凌云顿时脸色阴沉了许多。
“这太子……”
“未免太过狂妄!”
病榻上,老皇帝微微阖眼。
过了片刻,才开口问道:“听你这话,难道你对滁州的旱灾,真有办法?”
“哼!”
不远处,燕凌云却是一声冷哼,目光之中尽是鄙夷!
他可不信,这个被养在东宫十几年的废物太子,真能说出什么好办法。
但尽管如此。
燕凌云还是对林枫今日的表现颇感诧异。
以往这废物太子都是形如傀儡一般,今日却像是变了个人,无论是谈吐、气质,还是那语气,都与以往显得格外不同。
这实在是让燕凌云有些想不通。
而在这时。
林枫却是已经开口,极为自信:
“以工代赈!”
“以……以工代赈?此为何意?!”
众人闻言,都是一脸的懵逼。
“很简单,之前的赈灾,往往都是直接开仓放粮,以至于来领粮米的人,根本无法分辨是真正受灾的灾民,还是趁乱打劫的流民。”
“与其如此,倒不如每次赈灾之前,都让受灾的百姓们去为缓解灾情献出一份力量。”
“做了工,才可以领粮米,这样用工作来换取赈灾粮食的‘以工代赈’,就可解决流民捣乱的问题,更可以缓解州府衙门的压力!”
“此即为以工代赈,两难自解!”
——内容来自【咪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