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面对生活
何清终于鼓起勇气接纳这一切,可马上就到自己该接受的磨难了。
“还有姑娘们,必要的规矩礼仪是要学好的,品香插花这些最好也能懂些,将来交际应酬才不会闹笑话惹人厌烦。徐家虽不是什么显赫门第,可姑娘家也得知明识礼,不求能与书香门第的女儿相比,但也不能大字不识几个。这位是崔先生,上午跟着先生习字,下午便学规矩。”老祖母扫过几个姑娘家。
身边一位头发雪白的老妪应该就是崔先生,她向大家行礼,算是见过了。
几个小姑娘赶紧朝着祖母行礼、向着崔先生行礼,连最小的长宁也被李嬷嬷拉起来作揖。崔先生看着几个姑娘礼数并不周到,大姑娘有些跳脱、二姑娘忸忸怩怩、五姑娘呆呆笨笨,只觉得未来教学压力很大、周期很长。
老祖母看看院中日头,估摸下时辰差不多了便吩咐传膳。
待早膳上桌,何清又忍不住泪眼朦胧了,只得连忙装作打哈欠给敷衍过去。
老祖母备的早膳竟都是妈妈爱准备的,金灿灿的小米粥、炸得喷香的油条糯米卷、白白胖胖的小笼包、浓稠甜腻的豆浆...
也许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忍何清前世今生就此断绝,以另一种形式再续母女亲情。
这次何清吃的分外努力,虽说这些东西不能与前些天山珍相比,可总是有几丝温暖萦绕在心间久久不散,总有几分温度暖暖贴在心口小心温存,叫人咽下直想将家的温暖留下来。
因为吃着吃着就忘了量,何清成功在餐后茶点中塞不下任何东西,只能直愣愣的盯着桌子上的枣泥山药糕不知道在回忆些什么。
老祖母以为何清十分喜欢,就让身边的李嬷嬷打包些带回去。
闵氏原打算婉拒,可看着何清吃的香甜实在按不住心疼,便叫李嬷嬷上小厨房将何清用过的餐食都带上些。这让何清在请安队伍中十分显眼,可她依旧呆呆笨笨甚至想睡觉,惹得旁边的长宜小姐嗤嗤笑,只笑了一声就被身边嬷嬷一把掐回去。
老祖母在花园中看着来请安的大部队陆续离开,忍不住对身边的容嬷嬷说:“宽儿待姜氏始终骄纵了些,这样嫡庶不分将来恐成大祸。”
“老夫人到这宁城可是说好了不管这些个闲事的,可别劳心费神了。”容嬷嬷扶着老祖母悠闲散步。
“终究是自己儿孙,怎能不操心?看看姜氏的孩子们,在我面前还敢穿这样明晃晃的红,不知道的还以为跟我斗气呢。”老祖母撇撇嘴,“倒是这长宁,听说前阵子在马会上摔得不轻,养了这一个多月看着怎么还是弱不禁风的。”
“五姑娘是夫人的小女儿,又受了那样大的惊吓,许还得缓缓。”说着二人从小花园走到了后头的花园,绕着院中墨绿的榕树走到池塘边小亭子中坐下。
“小小人儿哪里来的心病?不过提早见识到了后宅妇人的阴毒手段而已。”若是何清在这里一定想:我前半段并不在,您想多了。
容嬷嬷笑笑:“无论经历过什么五姑娘都还是孩子,看您的眼神满满的孺慕之情呢。”
“这倒是,总觉得和这孩子有不一样的缘分。”老夫人将手中的鱼食扔了几颗进池塘中。
“那您可要将五姑娘带到身边养几日?”容嬷嬷迫切建议到。
“还是算了吧,你可别忘了当年我预备抱长静来夫人有多不愿意,要不是记着忌讳当真婆媳失和。”老夫人轻叹一口气。
“当时不是凌音阁的那位脏了老爷床铺,肚里又揣上二小姐,您不得不压着夫人喝茶吗?夫人怨气是有的,可您看大姑娘与您多亲近,大少爷哪次忘了给您写信,这都是夫人纯孝。”可能老夫人在京城独居那么些年,身边总是安安静静,性子总有几分孤傲,容嬷嬷这才劝说的。
“还是先不要了,交给崔嬷嬷调教一段时间吧。”老夫人尹氏确实忘不了何清眼中的孺慕之情,但也得看看闵氏的意思。
二位老人在院中继续悠悠闲闲的散步走路,一步一景中有着丝丝闲适。
回到耳房中的何清终于在小荷背上平复下心境,假装小憩等李嬷嬷、小荷离开。
躺在床上的何清闭上眼睛就是老祖母的脸。她和妈妈是那么的相似,一样的口味,一样的为儿女操心,什么都想给后辈最好的,不然何至于独居京城那么久还寻觅两位良师,带着他们千里迢迢到这大周边城宁州?
待她们彻底放下心来散开窗幔,何清立马朝着院中的银杏的方向跪下,心中得到了片刻安宁。
何清匍在床上,泪水轻轻浸透被单,压抑着悲伤颤抖着身体,不敢发出丝毫声音:爸爸妈妈,从此我为徐长宁,顶着他人皮囊而活只能行他人之事。我这一生初心不改、信念不变,定然好好生活,对得起上天给我的机会。
爸爸曾经说过,为人要似银杏,坚韧又有自己的颜色。在艰难时能熬得过低谷,在有机遇时能蓬勃生长。虽大部分都为景观树生长在人为的环境中,却能够在每一片叶子上坚持自己的底线,公种而孙得食,德行是立身之根本。
女儿不孝,前半生毛毛躁躁,沉浮之间没有银杏的坚毅,只言欢当下;此后我定然稳稳求生,在这封建的环境中不肆意人生,但求岁月静好、平安和顺。
也许我们有一天能够在这里以另一种方式相遇,再续前缘,待到那时望一切安好,勿念...
——内容来自【咪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