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知州周典
就在杨天祥和屁虫子周小兔一行人,吵吵嚷嚷地从当铺出来前往州衙打官司的时候,浑源州的知州周典刚从午睡中醒来没有多久。
周典字知易,是湖北天门人,光绪十二年进士,长脸细目,高颧直鼻,阔口浓须,相貌一般,却是长着一个高高的个子,清奇庄严,所谓南人北相,就有了另外的气度。
进士及第之后,按照一般的情况,周典应该开始了飞黄腾达之路,但是因为他朝中没有很硬的关系,殿试成绩也一般,就未能留京重用,仅仅给了个候补知县的官职,在老家候缺,虽然是个官身,却和一般士绅无异。
清代知县的来源,二甲进士为榜下即用的知县。翰林院三年一淘汰,谓之散馆。散出来的去吏部抽签,抽到哪省就去那儿当知县。举人三次会试不中,由王公大臣在吏部分班传见,每班十人,录取八人,要仪容端正、口齿清楚的,抽签分发各省去当知县,那些老、病、瘸、驼的请回原籍。军功出身的知县是因战争有功的文人,由最高长官向皇上保举,也派为知县。捐班出身是向政府捐若干两助饷银,政府赏一候补知县资格,去吏部抽签,抽中就去当官,一辈子抽不中,那白花花的积攒多年的巨银就白扔了。
满清大省有几百县,小省也几十县,由朝廷吏部安排来的知县太多,不能随到随补,只好叫他们等着,称为候补知县。清朝官员不能在他原籍的那一省做官,好处是为了避免人情的牵连,坏处是对当地情形不了解。候补人员并无薪水,要自筹生活费用,没门路的竟能空等上一辈子,也许偶尔有个机会去临时代理——顶多不得过一年。
正式经过殿试进士出身的候补知县就好很多,巡抚要优先补用他们。散馆的翰林更优先,外号人称“老虎班”,一到省府报到,马上要补缺,至于补的县份好坏说是要看各人的运气,其实是看你私底下花的银子多少了。
周典是一个标准的读书人,家庭状况不错,一直以来诗书传家,广有田产,衣食无忧,生活舒适,加上适逢乱世,给满清当官是个高危职业,小小的知县无兵无权,一旦有意外发生,随时都会丢掉性命,如果就任那些个偏僻险恶的小县,简直就是死路一条,所以周典就对自己何时补缺上任并不太在意,也不去刻意活动,一直在家读书持家,倒也清闲。
一晃眼的时间,二十多年过去,周典从一个热血书生成为过了知天命之年的半百小老头,儿女成群,已经习惯了读书闲居的日子,可是就在去年,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公历1908年)年初,他的一个湖南湘潭好朋友陈启生和山西新任巡抚李树勋同乡,关系甚好,让李树勋启用为山西大同府道台,这也就顺便帮忙把周典的候补知县落了实缺,把周典活动到浑源州任从六品的知州,成了自己的手下,帮助自己一同打拼山西官场。
碍于陈启生的面子,周典到山西任职本来还有点不情不愿,但到了浑源,立刻喜欢上了这个山水秀美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其实,吸引湖北人周典喜欢浑源这个地方的原因,恒山秀美人杰地灵是其一,浑源地方商业繁华经济底蕴深厚政治安定当官油水多风险小是其二,最重要的是浑源这里有悠久的文化底蕴,有圣人之风,很受周典喜欢。
浑源古城紧靠恒山主峰天峰岭,又紧傍号称天下奇观的悬空寺,身处高山峻岭之间,不禁风景绝胜,还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之地,所以建城之初就依据自然地形取玄武易守难攻之意,建设成一个乌龟形状的坚城,有识之士曾云“太行天下脊,而恒山之险,可折天下脊,据恒山则太行安然,雁北平安!”
浑源古城地域不大,人口不多,但位置及其重要!北过杀虎口而通蒙古俄国塞外,东过太行一线天而通京畿,西去银川而至陕川湘鄂赣诸省,南出雁门关而奔太原可直达中原燕赵齐鲁江浙等富庶之地,可谓雁北咽喉中的咽喉。
古城浑源城始建于后唐,具有千年历史。旧城遗址在州城西北8公里横山东侧,由于原城址地势低洼,被洪水冲没后,唐末迁至现今址。千年来,一直是浑源的州、县署所在地。
清乾隆版《浑源州志》说浑源古城:地脉东南走向,地面高起形状像龟,城仿龟状,城上短墙屈曲像背书状。
将城池建成龟形,这在全国古城中并不多见,那么为何将好好一座城池建成“龟”的样子呢?
据周典考证,古人将浑源城修成龟形,实在是奇思妙想,千古一绝。
首先,龟有镇水的功能。
浑源城面对恒山金龙峡口,水患频发,因而,重建浑源城如何避免被洪水袭扰便是第一紧要之处。古人认为,龟属水精,占“坎”之气。按《易经》后天八卦,离南坎北,北代表水,而恒山又为北岳,浑源新城址选在恒山脚下,由龟会治水,水会不治自退,城池便会稳如泰山。
其次,龟有威严雄勇之感。道教认为,龟蛇原为水火二魔,危害天下,后被北方神玄武收服后,便成为玄武神的二部将,俗称龟蛇二将。“龟蛇则然有鳞甲,武之像也。”五代时期,正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朝代更迭,战乱频繁,人们希一方平安。用龟作城,以壮威仪,犹如护卫之神,城池便会固若金汤,不惧外敌。
第三,龟是北方玄武神的象征,玄武在中国神话中是北方星宿神,即二十八宿中的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的合称,为龟形星象。玄武为水,主北方浑源城位于恒脚下,正是北方神所辖之地,仿玄武形建城,上应玄武之星,便可得到神灵的庇佑。
浑源按照龟形建城,将城墙依据地势修为八角形,城池周长2公里,城墙高1.5丈,厚1丈,护城河深0.7丈,宽2丈,城东、西、南各有一门,三城门东曰望恒、西曰平川、南曰引翠。南门外置一巨大的青石“龟形”头,街巷按蛇形建筑,没有一条直街通巷,按龟纹理建筑,故浑源城有“龟城蛇街”一说。
此时的浑源古城,烟灶万余,居民十数万,工商业繁荣,号称雁北第一城,举国商界人士皆知北有大同,南有浑源。以小小州城而于鼎鼎大名的大同府齐名,足见浑源古城底蕴之深厚,工商业之繁盛。
周典既然喜欢上了浑源这个地方,心情激奋之余,一腔报国为民的热情也勃发而起,尽心尽力地在知县位置上耕耘起来,希望能在浑源这个地方留下千古美名,也不枉他大半生苦读圣贤之书,从小就听长辈灌输清官忠臣理论。
男子汉大丈夫,倘若不志存高远,牢记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导,力争青史留名,就白活一生,辱没了祖宗。
于是,周典借着戊戌变法后朝廷新政伊始,在同乡道台上司的支持下,理盐政,整赋税,开新学,设巡警,建邮政,除旧迎新,把个浑源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一派繁荣,展示了他老成稳重勤政爱民的管理才能。
——内容来自【咪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