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九章 鸣冤鼓响官司来

  自甲午中日战争以大清朝惨败而告终之后,满清政府想派忠君爱国的官员就近从日本学到先进的军事工业知识技能,快速提高自己的国力,保住摇摇欲坠的满清统治,而日本政府想借着这个机会培养扶持清政府中的亲日势力,为日后全面占领中国做准备,双方各有盘算,就从此开始大量往日本派遣官派留学生,主要学习军事和工科。

  清朝官派留学生的选拔是地方和朝廷同时选派,朝廷负责选拔的主要权力掌握在张之洞和袁世凯手里,而两人选拔都有偏爱,籍贯河南项城的袁世凯偏爱选拔直隶籍的人才,而籍贯直隶南皮的张之洞却偏爱选拔湖北籍的人才,这就造成了以后中国官场军界中留日学生的北派和南派两个阵营。

  各省地方选拔官派留日学生,主要权力掌握在总督巡抚和学政手里,开始时候名额要比朝廷直接派的少很多,到了后来各省直接可以派遣留日学生,自己负责本省留学生的费用,地方留日学生这才大大超过了朝廷选派的留日学生。

  周飞鸿是因为18岁考中秀才,沾了张之洞的光而从湖北被朝廷官派进入日本海军学军事;刘玉庵是因为刘芝圃利用浑源秦家秦凤鸣做山西学政的关系,从而以山西省地方官选留学生的身份进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去学工科。

  人生命运就是有太多说不清的地方,周飞鸿和刘玉庵本来不该有什么交集,两人一个地方派遣学工科,一个朝廷派遣学海军,居然就在一次留学生聚会中一见如故,志趣相合,交情过命,成为情同手足的好哥们。

  两家的关系一切似乎都是天意,所以当刘芝圃派人把这张得自京城的精工金星紫檀蟠龙罗汉床抬进周典的书房时,周典只能万分感激地笑纳。

  这张罗汉床,工艺上乘,材质珍贵,明显的出自内廷造办处之手,必是在京城遭遇咸丰帝戊午、庚申之变光绪帝庚子之变时,从满清败落的八旗王爷府邸流出,一般人家使用,已经是犯了撍越之罪,倘若在早先,周典是万万不敢使用,但清朝明显已经是风雨飘摇,朽木难支,自顾不暇,满朝官民,已经没有多少人去顾忌这些严苛的规定了。

  也正是在周典拍床栏杆而激愤难平之时,州衙外面的鸣冤鼓嘭嘭嘭嘭地响了起来。

  周典心头惶恐,一个机灵,赶紧坐起身子,听着震天的鼓声,不知道辖区里又发生了什么大事。

  和所有的父母官一样,周典最担心的就是衙门前的鸣冤鼓被人敲响。

  去年底浑源州新设巡警局的时候,原本需要属于朝廷民政部巡警司下辖的山西巡警道安排,但李巡抚以没有更多银钱发官薪为由,各县的巡警局长一职,暂时由知县代理第一任巡警局长,简称正巡长。但周典明白,李巡抚所谓银钱发官薪只是一个借口,地方巡警局主管全县治安户籍官司水火,虽然都是麻烦事,也都是能来钱的肥差事,如果让巡警道轻易掌控了去,那么巡抚和各地的州官县官也成了空架子,这怎么可以?

  本来知县一个主要的工作就是断官司,兼任巡警局长也属于情理之中,周典并没有多大抵触情绪。在按照新规整饬衙门变成巡警局的时候,兼任巡警局二把手警务长和县缉私处长的县丞任阳泉就建议把鸣冤鼓弄走,一切按照新式的报警办法实行,但周典考虑到民众一时还对巡警局的新条例不熟悉,需要有个过渡时间,就下令把鸣冤鼓保留了下来,计划着呆个一段时间,在民众适应了新规矩的时机,再搬走。

  这鸣冤鼓本来摆设的意义大于实用,平日里县里的人哪怕有官司,也不会贸然来敲鼓惊动县大老爷,以免引起知县老爷不快,影响官司输赢。

  就在周典几乎忘记了浑源州鸣冤鼓的存在,自然也忘记了命人把它清理走的时候,这鸣冤鼓却突然肆无忌惮地轰隆隆响了起来,让周典有点猝不及防,很不习惯。

  鼓声就是号令,周典虽然有些不快,但还是赶紧藏起《民呼日报》,穿上鞋子衣服,刚想到窗前往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何事,就见原先浑源州六房之首签押房的大老先,现在的巡警局文书处处长蔡得第急匆匆地跑了过来。

  身材矮胖的蔡得第穿着一身不伦不类的月白色官兵夏天制服,扎着一根皮带,权当警服,高高的黑帽檐上是带着一撮子红缨的帽顶,后脑勺上面拖着根长辫子,像个白底黑边的圆球挤进书房,气喘吁吁,满脸汗水。

  也真难为了他,这么热的天气,只是一身警服就够受罪了,何况再拖着一个胖胖的身子一路小跑。

  看样子县里真得出了大事,否则,蔡得第不会这么焦急忙乱。

  蔡得第是浑源县北边的永安镇人士,四十多岁,家底殷实,是纳捐的举人出身,任浑源州的书吏,专管刑名,伺候了四任知州,是个本地通,一手好字,文书公函等更是驾轻就熟,是个不可多得的案牍高手,凡事都能替上司考虑到前头,自然倍受历任知县赏识。

  在一个县衙里,除了知县大老爷之外,最重要的公务人员就是“六房三班”。

  “六房”指的是书吏。因为对应朝廷的六部,县衙里的书吏也分为六部分,分别有自己的办公房间,故称“六房”。这些书吏负责处理六部下达的公文,以及相关的资料、档案。

  “六房”中,每“房”都有一个头目,人称 “大老先”。

  “三班”指的是武职,分为捕班、快班和皂班。捕班是负责缉拿犯人的,快班是负责送信的,皂班则是负责行刑的。知县审案时,站在大堂两侧口呼“威——武”的,就是皂班。

  “三班”中,每“班”都有一个头目,称为“班头”。

  这“六房三班”是县衙的核心人员。知县可能会更替,但“六房三班”轻易不会更换 。新的县太爷来到后,会继续使用之前的“六房三班”。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熟悉该县的乡土民情,跟县里的士绅大户也有良好的关系。知县需要他们作为桥梁。

  尤其是捕班的班头,需要黑白两道广交朋友,这样才能耳聪目明,维护好本县的治安。

  浑源名为州,实际和县一样设置,并无不同。

  ——内容来自【咪咕阅读】

第九章 鸣冤鼓响官司来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返回
加入书架

返回首页

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