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第6章

  李成器把李易说的话说给其他人听。

  大家听了,也如李成器当时一般,露出震惊之色。

  原来那少年胸有沟壑,志向颇大。

  既如此,又怎会去尚食局御膳房做菜。

  “此子天赋非凡,才学丰厚,大哥,我等需好好考察一番,若真有大才,自然要招来的!”

  当晚,李成器命人在宋王府中腾出个地方,进行豆油榨制。

  第二天早上油就出来了,但是着品质不怎么好,没李成器带回来的那坛子清透,而且豆腥味重。

  “罢了,再多琢磨琢磨。”李成器未曾责罚。

  随即,他便叫人帮忙联系买主买李易庄子上的桑树。

  顺便再问谁有结果少、味不甜的葡萄藤,半卖半送过去。

  李成器想看看,结果不行、又不甜的葡萄秧子,到了李易的手上会变成什么样。

  因为这不是李易一个人的事情。

  许多种葡萄的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李成器知道李易图便宜,这种葡萄藤,有时送人都无人要。

  可是他不相信李易闲着没事干把桑树给挖了,换不好的葡萄秧子。

  “不行,我得找一个庄子,不能说是皇庄。”

  李成器突然想起来个大问题,同时庆幸。

  庆幸李易不愿意多打听,从不主动问别人家里的事情、买卖的情况。

  给人的感觉温文尔雅,你说多少他就听多少。

  但不能总这样,自己需要一个庄子,没有皇室背景的庄子。

  于是这一天,李成器忙着叫人安排个庄子。

  要比李易的庄子大,同时还保证不能泄露秘密。

  ***

  李易今天也很忙,忙明天的诗会。

  学子们已经派代表去招呼其他人过来玩儿。

  直接招呼不行,要说有烤肉吃,牛肉。

  这样别人就愿意来玩了。

  李易买了酒,不是好酒,好酒太贵。

  葡萄藤也来了,管事宋德一脸懵逼地跟李易汇报,说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有很多人要廉价卖给他葡萄藤。

  廉价到什么程度呢?

  别人挖葡萄藤,再送过来,工钱就是卖的钱。

  就是花一个雇佣人力的工钱把葡萄藤给搬回来了。

  转过头,李易又带领十个佃户人家去看那二十亩地育出来的水稻稻苗。

  根据资料,唐朝时期有一小片地方种过水稻。

  李易也想种,不种麦子了。

  现在用空地育苗,等收割完小麦,抢时间插秧水稻。

  西安属于北方,水稻一年只能一个生长周期。

  所以大部分大米都是从南方种植,然后利用前朝的漕渠和地面陆路运过来。

  不过不好吃,生长周期短,没有筋。

  李易看一圈,不错,所有的稻苗长势良好。

  晌午吃饭时,李易叫管事宋德到旁边坐。

  “宋管事,午后去买油布。”李易吩咐。

  宋德先点头,再问:“东主买油布作甚?”

  “待麦收后放水冲地,植水稻秧,油布做靴裤,以防水泡。”李易道。

  “啊?靴裤?拿油布做?”宋德好惊讶。

  “春水寒,寒彻骨,不加防护,老来遭殃。”李易说情况。

  “东主,使不得,一匹油布,有布绢三个那么贵,下个水而已,何必……”宋德明白了,赶紧劝。

  “脚划伤,浸水脓肿,还能下水?油布三倍于绢,是贵,但是却不及于命。去买。”李易打断宋德的话,坚持。

  “东主。”管事宋德离坐,长揖到地。

  “东主。”一起吃饭的佃户直接跪在地上。

  “大家起来。”李易抱拳,道:“论生财之法,你们不行;论劳作之能,我不行。庄上事,多为劳作,今后便拜托给诸位了。”

  天又一次亮了。

  一大早,四十二个学子们的同窗们便纷纷赶来。

  相互见面,寒暄问候。

  “东来兄有礼了,果然是景色宜人之所啊。”

  “书胜贤弟别来无恙,未想今日能巧遇贤弟。”

  “十六郎还是那般风流倜傥,可作新诗否?”

  “一只鸭子不温暖,两只鸭子共御寒。闰二月十五日,冯才子所作双鸭同情诗,叫人难以忘却。”

  李易在旁看着,对别的他倒是能接受。

  但那什么鸭子的诗……

  其实他都不想出现,但作为东主,他必须跟所有人先打一轮招呼,然后才可以消失。

  四十二个学子人缘看上去不错,居然找了三百多人一起来玩。

  李易打一圈招呼,主动退去,把空间让还学子们。

  庄子里的小孩子负责游走在人群中端茶倒水,主要是听人家学子们怎么交流。

  以后他们也可以是学子,先学学。

  十七个孩子换上了新衣服。十七个孩子里有五个女娃娃,穿上儒服,看着比男孩子可爱多了。

  庄子中的四个男仆负责烤串儿,之前烤一遍了。

  现在的串儿是熟的,加个热,然后抹酱撒调料即可。

  不过呢,不撒调料。

  每个学子面前一个小碟子,里面有调料,自己沾着吃。

  实在是调料太贵了。

  不管是盐、孜然,还是辣椒油,哪个舍得扔火里?

  今天烤的,除了牛肉串,还有羊肉串。

  一肥一瘦隔着穿在竹签上。

  但串上的肉块不大,提前用料喂好的。

  当然,最关键的不是这些,而是一个人额外多一个碟子盛放酱油。

  说实话,烤肉串蘸酱油,李易本身表示接受不能。

  但众学子们觉得稀奇,这玩意儿好哇。

  蘸着吃一下,居然有人写即兴诗称赞。

  诗曰:长安城外春枝头,往来学子叹青愁。寻遍灞水庄东岸,炭炙牛羊唯酱油。

  李易赶紧让管事过去送了一串烤大蒜,叫对方写下来,算润笔费。

  说实话,他能写出比这好一百倍的。

  可是,他写没有用,人家才子写了方能传播出去。

  他现在琢磨着写序,给这首‘好’诗作序。

  如:某年某月某某某,于长安城东灞水畔李家庄小聚,尝炙肉,酱油为调,觉其味美,即诗一首。

  其他才子一看,居然有额外待遇,关键是大蒜可以烤来吃?

  这不行啊,这是一串大蒜的问题吗?

  我们谁比谁差呀?

  写,就夸酱油。

  李易很满意,叫管事各种送烤串,然后他自己也烤起来。

  因为能弄死牛送来的仁兄来了。

  李成器来了,一起来的还有三弟李隆基。

  双方招呼一会儿,亲切起来。

  李成器和李隆基管李易叫易弟。

  李易称呼李成器为李大哥,李隆基自然是李三哥。

  在李易看来,李三哥在家里比较说得算。

  因为李三哥送来十根黄瓜,说是走通了宫里的门路,从温汤园弄出来的。

  现在这个季节可是没有黄瓜的,只有温泉旁边的暖园才提供。

  李易看二人气度,明显是富贵之家。

  而且还认识宫里的人,把黄瓜都弄出来了。

  李易心里咯噔一下,自己这带系统穿越,实属男主命了,不会碰上了朝堂上那位吧?

第6章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返回
加入书架

返回首页

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